一说起“高血压”这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少人表示:已经跟它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交道”。
但即便如此,每当问起有关高血压的几个关键的问题时,很多人依然表现出“一脸茫然”又或是非常自信地叙述着“错误的答案”……
这期内容,我们就来给大家梳理,几个特别容易被遗漏或疏忽、却又非常重要的高血压相关问题!
问题1:夜间睡眠状态下,血压高不高?随着家用电子血压计的不断普及,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养成了在家测血压的习惯。不过,绝大多数人日常都只将注意力给放在了白天或睡前的血压上,却并不清楚自己在入睡以后血压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
与很多人所以为的不同,“夜间血压的高低”并非无关紧要,相反,它有时候比白天血压更能反映出问题。
对此,2024版《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有专门提到:在我国人群当中,光是【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就高达10.0%,显著高于欧美人群。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夜间控制率还特别低,都不足1/3。
此外,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更为密切,且能独立预测死亡风险。有统计数据显示: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
2024版《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这些事实均表明,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搞清楚自己的夜间血压情况非常重要。若是夜间血压较高,甚至可能需要为此专门调整降压治疗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准确地获得夜间睡眠状态下的血压值呢?
一般来说,临床上比较推荐的方法是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
事实上,《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有明确建议:所有新发现的1-2级高血压患者都应该接受【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但现实当中,真正有这样去做的患者少之又少。这也才导致很多高血压患者其实已经吃了很多年的降压药,却从没搞清楚自己的夜间血压情况。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夜间血压的参考标准也与白天有很大的不同!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来看:白天平均血压值≥135/85mmHg可以诊断高血压;而夜间平均血压值只要≥120/70mmHg就能诊断夜间高血压了。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问题2:在家血压多少算是【控制住了】?在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印象当中,“血压≥140/90mmHg”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因此,只要通过服降压药将血压给降到“<140/90mmHg”就算是【控制住了】。
那么,这种说法是对的吗?
客观来说,如果将测量血压的场景放在医院诊室里,这种说法基本算对;但是,假如将测量血压的场景给放在家里,这种说法就不对了!
这是因为,“血压≥140/90mmHg”从来都只是医院诊室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而【家庭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实比这个要低。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有明确指出:当家庭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时,可以“确诊高血压”或“血压尚未控制”。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也就是说,高血压患者如果在家监测血压,那么,平时的血压至少应该“<135/85mmHg”才代表【控制住了】;而如果血压反复测量都是刚刚低于140/90mmHg的话,那往往意味着降压治疗的强度还需要再稍微加强一些!
问题3:血压降到多少【最理想】?在不少高血压患者心中,血压降到刚刚“达标”就是【最理想】的。比方说,以诊室血压作为参考,就是降到刚好“<140/90mmHg”;而以家庭血压作为参考,则是刚好“<135/85mmHg”就好。
因为,他们都很担心,血压下降幅度过大会让身体“不适应”或是会降成“低血压”。
但实际情况,可能与此大不相同!
从降压的最终目的上来看,其实是为了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医学界也一直都在探究,到底是把血压给降到“刚好低于140/90mmHg”还是“比这更低一些”,才能让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更低。
从“SPRINT研究”、“STEP研究”以及“BPLTTC荟萃分析”等众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当中,心血管病专家们其实已经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更为严格地控制血压”往往能让心血管疾病风险进一步下降;并且,在收缩压不低于115mmHg的前提下,血压下降得越多,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与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就会越低。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的医学专家专门发布了《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目的就是普及“强化降压、严控血压”的理念。
这份医学指导文件明确建议:无论年龄如何、也不论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在不需要太多种药物、太大剂量和太复杂治疗方案的前提下,“血压<130/80mmHg(而并非<140/90mmHg)”应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只有长期将血压给稳定控制在“<130/80mmHg”的水平,才算是【降到理想水平了】!
问题4:心率要不要控制?控制到多少?在使用电子血压计的时候,除了血压值以外,大家其实还会看到“心率”的读数。但很多人都直接忽略了这项数值,更没有意识到它其实是一项有可能影响降压治疗策略的指标。
事实上,高血压患者在降血压的同时是需要控制好心率的。(请注意,这里所提到的“心率”,全部都是指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静息心率”)
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的医学研究观察了“静息心率增快”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发现,静息心率越快,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情况就越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也就越高。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心率增快”是高血压患者一项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使用药物对过快的心率进行干预,被认为完全合理。
那么,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超过多少,需要使用药物来进行干预呢?
2021版《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建议:将“静息心率>80次/分”作为我国高血压患者心率干预的【切点】。
也就是说,若反复多次监测发现“静息心率>80次/分”,高血压患者就需要考虑去找医生调整当前的用药方案,增加一种既能降压、同时也可能控制心率的降压药。
2021版《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控制心率的首选用药应该是【β-受体阻滞剂】,其代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实现减慢心率的效果。
问题5:【总体心血管风险】如何?是“低、中危”、还是“高危”?说到【总体心血管风险】,很多高血压患者可能压根儿都没有任何概念。更不会知道,自己的【总体心血管风险】究竟是处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
通俗一点儿来说,【总体心血管风险】是对未来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性的一种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的等级越高,未来一定时间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意味着越需要对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管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总体心血管风险处于【高危】这个层级的人,血脂检查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控制到“<2.6mmol/L”;而总体心血管风险处于【低、中危】的人,则只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维持在“<3.4mmol/L”即可。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这其实很好地说明了,【总体心血管风险分层】是足以影响高血压患者在血脂、血糖等其他方面治疗强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因此,高血压患者从刚确诊开始,就应该对自己的【总体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但在现实当中,知道要这样去做的人却少之又少。
目前,对于【总体心血管风险】的分层,主要是基于“有无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无糖尿病”、“有无慢性肾病”、“血脂情况”、“血压情况”、“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等众多心血管危险因素来进行的综合评估。所涉及到的指标较多、体系较为复杂,不是普通非专业人士可以自行完成的。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是找心血管专科医生帮助自己全面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这样所得到的答案是最为确切的,同时,医生也可以基于当前的【总体心血管风险分层】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高血压”的管理,并不只是“每天按时吃一颗药”这么简单!这涉及到很多细节的管控与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很多时候即便是临床医生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位患者的方方面面。因此,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家一定要加强自身健康素养的提升,并积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践行这些理念。
【参考文献】
1,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年 ·1· 第32卷
2,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2月 第21卷 第1期
3,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J Diagn Concepts Pract》 2019, Vol.18, No.3
4,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年2月 第30卷 第2期
5,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4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