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低欲望生活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突然从北京回了老家。她在互联网公司干了五年,上次见面还聊着升职计划,没想到再见时已经在老家小县城躺平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突然从北京回了老家。

她在互联网公司干了五年,上次见面还聊着升职计划,没想到再见时已经在老家小县城躺平了。问起原因,她笑了笑:“就是突然不想拼了。”

“每天通勤三小时,加班到凌晨是常态。最累的时候,我在地铁上站着都能睡着。”她说现在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自己种菜,偶尔接点零活,一个月几百块就够生活。

“反正饿不死。”她补了一句。

这让我想起最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不少年轻人正在悄悄退出竞争赛道。他们不像传统啃老族那样理直气壮花父母的钱,反而过得特别省。有人算过,在三四线小城,一月三千块过的挺滋润。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

心理学有个说法:人天生爱比较。当周围人都在拼命往前冲,自己却总是落后时,那种焦虑感会把人压垮。我朋友说,她最后悔参加同学聚会:“看着别人买房买车,自己却连周末都不敢逛街,太难受了。”

这种比较带来的压力,让有些人选择了退出。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至少能喘口气。

父母的态度也很关键。有些家长从小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什么事都帮忙解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职场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回家找爸妈。就像小时候摔倒了会哭着想妈妈,现在工作受挫了,也想回到最安全的地方。

记得另一个朋友辞职回家时,他妈妈只说:“累了就回来,家里不缺你一口饭吃。”这话很温暖,但也让他再没动力重新出发。

这种现象会传染。当看到身边有人选择躺平,并且过得还不错时,难免会心动:“既然他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特别当一个人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时,更容易跟着做同样选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看着同事都那么优秀,我觉得自己永远赶不上,不如早点退出。”

不过,这些选择“新型啃老”的年轻人,大多内心是矛盾的。他们不会理所当然花父母的钱,很多人会尽量节省,或者做点兼职补贴家用。他们不是懒,只是暂时失去了方向和勇气。

有位网友说得实在:“我不是不想努力,是不知道往哪努力。”

社会环境确实变了。找工作难,好工作更难找。有的公司要求员工一人干三人的活,却只给半个人的工资。当付出和回报永远不成正比时,放弃似乎成了合理的选择。

但这种生活能持续多久?父母会老,积蓄会花光。暂时的休息没问题,长期逃避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那个回老家的朋友最近开始学电商,想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出去。虽然收入不稳定,但至少她在尝试。她说:“先休息一段时间,等找到方向再出发。”

或许,我们需要给这些年轻人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人跑得快,有人需要停下来想想。重要的是,停下来的同时,不要放弃寻找重新出发的勇气。

毕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暂时的停顿,或许是为了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