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黄河,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雄浑河流,既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又因其泥沙淤积、洪水频发等问题,成为长久以来人们的心头大患。
自1952年起,我国开始规划治理黄河的方案,1954年中央正式通过了三门峡大坝的提议。然而,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却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有关其弊端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呼吁将其炸毁。
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感和痛恨?三门峡大坝的建立,究竟是伟大的壮举,还是一次失败的投资?
黄河治理一直是我国人民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大力推崇水利工程建设,黄河也不例外。
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完成了《黄河规划》。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决定在此修建一座集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当时,周总理在北京主持了一场讨论会,与会专家纷纷称赞该计划,唯独黄万里坚决反对。他甚至找到周总理,当面表示“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认为黄河泥沙虽多,但也能造就大量陆地。
然而,他的声音微弱,《黄河规划》最终还是通过了。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58年12月成功截住黄河水流。1960年开始下闸蓄水,三门峡大坝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然而,关于三门峡大坝的争议始终存在。尤其是陕西方面,对此坚决反对。首先,有人需要搬离自己的家乡,毕竟这样的宏大工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当时有数十万黄河西岸的渭南人,他们离开了自己富饶的家园,迁移到土地贫瘠的甘肃、宁夏等地区,甚至老潼关城也因此消失。
农民们在此地无法种地,库区土地因盐碱化严重也不能耕种,这严重影响了关中地区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从富足变得一贫如洗,这些都是陕西人心中的痛。
但在“一家救万家”的大义下,陕西还是选择了服从。此外,为了修建三门峡大坝,我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当时国外的东西非常昂贵。
一袋水泥需要用两袋小麦换取,一吨钢筋就要一吨猪肉。当时,三门峡水利工程的预算是13亿元,但实际消耗远超预算。在当时,十几亿元堪称天价,具体花费了多少,至今尚未披露。
若三门峡水利工程真的完美无瑕,那么所有的牺牲都将是值得的。
然而,在黄河治理的最初规划中,存在一个重大的疏忽。
那就是对黄河上游高泥沙含量的忽视,这导致了大坝建成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三门峡大坝建成后,虽然拦截了黄河,但上游的洪水并未消失,反而转移到了下游。
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大坝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泥沙淤积的问题。
到了1961年,水库蓄水未能达到预期水位,渭河口形成了“拦门沙”。
那一年,渭河下游和黄河朝邑滩区有五千人被洪水围困,25万亩耕地被淹没,这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尽管三门峡工程后来进行了改建,但仍然对黄河产生了影响。
三门峡水库建成不到两年,泥沙淤积的情况就变得极为严重。
渭河下游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河,对西安构成了威胁。
到了1972年,黄河下游甚至开始出现断流,每年断流时间超过一百天。
在建成五十年后,黄河上流水土流失的问题愈发严重。
同时,出库的清水严重侵蚀了黄河下游的河道,导致大量滩地发生崩塌。
这一切,让黄河沿岸的居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2003年渭河洪灾过后,有人呼吁“炸毁”三门峡大坝。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有弊也有利。三门峡工程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自1960年投入使用以来,三门峡水库成功应对了六次超大型洪水。
得益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洪峰削减了57.2%,有效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为黄河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在防洪方面的贡献,三门峡水库在防凌汛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黄河下游再也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的事件,确保了该地区的安全。
这使得长期以来饱受洪水困扰的河南、山东等地区得以解脱。
三门峡工程不仅用于防洪,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根据统计数据,河南和山东两省在那一年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千多万吨,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成就,造福了无数家庭。
此外,三门峡的水电功能为当时经济尚薄弱的中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它还具有调水调沙、减淤冲淤的能力,这些都是三门峡工程带来的巨大好处。
最后,三门峡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由于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的调度,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库区内,动植物得以良好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生态平衡得到维护。
结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门峡大坝也不例外。我国一直在努力治理黄河,三门峡大坝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你认为三门峡大坝是伟大的壮举还是失败的投资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