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儿歌App跳转低俗广告,“宝宝巴士”别把自己当宝宝
评论员张子涵孩子打开儿歌APP,却猝不及防地看到低俗广告,这样的画面既荒谬又危险,近日却在专为儿童打造的“宝宝巴士儿歌”APP上真实上演,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我家孩子正在手机上看宝宝巴士呢!”不少网友非常担忧,毕竟成长期儿童的学习能力很强,低俗内容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远超想象。宝宝巴士作为儿童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无论是内容还是商业模式,都应以保护儿童身心发展为前提。然而,第三方广告的“失控”跳转,反映出宝宝巴士在广告审核和平台管理上的责任缺失。尽管宝宝巴士解释称广告来自第三方平台,但作为内容提供方,企业有义务对全部展示内容负责,尤其是面向未成年用户时,更需牢牢守住最高标准的保护原则。另一方面,这也凸显出当前网络广告监管的普遍难题。第三方平台接入的广告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若缺乏有效审核机制,不良内容便可能“乘虚而入”。宝宝巴士的回应中提到,部分广告主无法被平台监控,正是这一漏洞的体现。针对此类问题,国家网信办有许多明确规定。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弹窗推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来源,确保可关闭,并严禁推送低俗、误导性内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强调,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醒目位置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这些法规为企业行为划定了红线,也为儿童网络安全构筑了法律屏障。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企业仅将合规视为被动任务,而非主动责任,类似宝宝巴士的事件仍会重演。此次事件中,低俗广告的侵入,不是仅仅破坏了用户体验那么简单,更引发广大家长的担忧,影响用户对宝宝巴士旗下产品甚至整个儿童教育产业的信任度。当务之急是,企业需重新审视自身社会责任。儿童产品不是普通商品,其运营必须坚守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将守护儿童成长置于商业利益之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内容早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正因如此,各方都应更加重视儿童教育领域的开发和监管。为孩子们点亮的每一寸屏幕,都应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