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榴弹
1937年,晋绥军200多名伤兵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突袭,日军残忍杀害所有伤员,女护
1937年,晋绥军200多名伤兵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突袭,日军残忍杀害所有伤员,女护士们也惨遭折磨,196旅旅长姜玉贞得到消息后愤怒下令:“今后遇见日本伤兵一律就地处决,血要血偿,命要命还!”那年深秋,晋西北寒风裹着硝烟刮得人睁不开眼,北边重炮声像闷雷滚过天际。日本关东军挟连胜之势直扑忻口,太原危在旦夕,而扼守大同至忻州要道的原平,成了必争的“街亭”。晋绥军196旅旅长姜玉贞正带着四千弟兄急行军,手里攥着阎锡山的电报——“死守原平七日”。薄纸被汗浸透,他再清楚不过,这六个字要靠弟兄们的血与命去换。9月30日傍晚,太阳刚落原平土城,姜玉贞骑白马到镇口,没进镇就喊令:“人不解甲马不下鞍,立刻修工事,跟日寇玩命!”当晚晋商李宅大院,四盏马灯照得雪亮,连以上军官光头挺立,个个咬牙瞪眼。姜玉贞举着命令,山东菏泽口音把“死守原平七日”念了三遍,拍着条案吼:“军令如山!196旅在,日寇就过不了原平!谁退军法处置,我退你们可杀我!”他还逼伙房:“半夜前热肉包子必须送进战壕,谁让弟兄们啃冷窝窝头,我饶不了他!”头天日寇没动静,参谋长犯嘀咕,姜玉贞却道:“他们在等汉奸组织维持会呢。”10月2日,他让各营隐蔽,城门敞开,飞机来了不准开枪:要给日寇演“空城计”。果然日军侦察机盘旋一圈就走了,恰逢391团抓了个日本特务,姜玉贞冷声道:“活剐了挂城门上!”这招真管用,再没汉奸敢进城,日寇也认定城里没人了。10月3日清晨,一队日军骑兵大摇大摆进城,枪背肩上胸脯高挺,待他们进城门洞,姜玉贞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几十日寇当场倒地。清理战场时,他让弟兄们把日寇装备摆开:“瞧见没?小日寇不是刀枪不入!”全旅士气大涨。真正的恶战随即而来,冲上来的老日寇手上都沾着中国人的血,三十多门大炮加四架飞机狂轰滥炸,不少弟兄瞬间牺牲。炮声一停,上百挺机枪扫射,日寇嗷嗷冲锋,竟不卧倒不瞄准,姜玉贞提冲锋枪直奔最烈的战场,穿一身显眼黄将军服,胸前挂两颗手榴弹。特务排长劝他换衣服,他说:“要的就是显眼,让弟兄们看见我,就知道阵地在!”他定规矩:长官必须守阵地,长官在老兵不慌、新兵不怕。196旅人人带着太原兵工厂的大手榴弹,日寇冲上来就成片扔,再加上专打军官的神枪手——打死一个赏大洋,三个记功,五个升官,日寇冲锋次次被打退。日寇开坦克上来,姜玉贞把山炮推到前沿直瞄轰击,又组织敢死队往履带里塞手榴弹。入夜双方停火收拾伤亡,196旅却有热包子送阵前。原平存着万袋白面,每天有卡车送弹药和羊肉,姜玉贞定死:包子必是羊肉大葱馅,皮薄馅大。他在阵地上笑:“咱管两样饱,枪炮给日寇管饱,包子给咱管饱,扔手榴弹甩肿胳膊的,加瓶高粱白!”打了几天,日寇再冲锋也学乖了,猫腰找掩护,原平这颗铁蚕豆,他们啃不动了。日寇竟突袭后撤的伤兵队,两百多伤兵和医务人员全遭虐杀:伤兵被开膛,军官被割头,女护士遭辱后遇害。姜玉贞眼睛通红,下死令:“伤员后撤必敢死队护送,抽不出人就同守;见日本伤兵,就地解决,血债血偿!”他很快组织八十人敢死队,出发前端着汾酒:“本应我带你们去,弟兄们不让,曹营长替我。你们倒下,我上!”八十汉子摔碗赴死,几乎全员牺牲,却全歼突进城的日寇。七日期满,姜玉贞再接电报:“再守三日。”参谋长落泪:“团以下军官非死即伤,连排长换三四茬,建制全残了!”姜玉贞咬断枣木拐棍:“军令如山,为抗日,守不住也得守!”没人知他三个月前丧妻,三个孩子尚小,老母亲随军,出发前他三跪别母,泪湿衣襟。日寇被逼急了放毒气弹,终于破城。弟兄们趴在死人堆里射击,伤兵绑手榴弹待同归于尽。姜玉贞守到最后一个院落,打退进攻后,被弟兄们架着从地洞撤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原平的中国士兵。刚出镇,日寇坦克炮击,姜玉贞重伤。特务排长黄洪友要背他,他喘着气推:“日寇要追来,你快走!留青山好报仇!”见黄洪友不动,他怒喝:“我不行了,你走!这是最后命令!”黄洪友躲在高粱地,眼睁睁看日寇围住姜玉贞,将其残忍杀害。那年,姜玉贞四十三岁。这场仗打出三个想不到: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中将,给196旅授荣誉称号;毛主席在追悼会上称他“全中国人的模范”;连日军柳下部队长大田熊太郎,1939年都在原平建“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悼念四千牺牲的196旅弟兄。这是日寇被打怕了、打服了。将军无头,却在民族脊梁上站成永恒丰碑;四千弟兄倒下,却把“中国人不好惹”的骨气刻进日寇心里。【评论区聊聊】看完姜将军的故事,你是不是也被这份铁血打动了?(信源:将军无头:山西原平保卫战——抗日战争纪念网)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却并没有人向他开枪,这是为何?在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陈书利在越南农田里挖红薯充饥时,突然遭遇七八名越军。可越军不仅没开枪,反而放松警惕接过红薯。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陈书利所在部队正执行穿插作战任务,越南山高林密、雾大路滑的复杂地形,让快速推进的部队不时出现战士掉队情况。作为侦察连战士,陈书利训练有素,具备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在与大部队失散后,他没有慌乱,反而冷静下来,依靠在部队学到的军事地形学知识,通过观察太阳方位和植物生长特征,精准判断出往北走就是祖国的方向。这,成了他突围归队的关键指引。热带丛林里危机四伏,随时可能遭遇越军巡逻队。陈书利特意选择隐蔽的小路北上。身上的干粮很快见了底,他只能靠野果和溪水勉强维持体力。幸运的是,在行进途中,他先后遇到三名同样与大部队失散的战友。这三人来自不同连队,都是在激烈战斗中与主力失联。四人汇合后,当即决定结伴而行。他们共享仅剩的粮食和弹药,轮流担任警戒。即便处境艰难,却始终士气高昂,坚信一定能找到部队、回到祖国。不久,他们在一处隐蔽山洞里发现了三名我军伤员。这些伤员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为不拖累部队,主动留在山洞隐蔽,还把武器弹药全部交给路过的战友,只留下少量食物和药品。陈书利看着伤员们的困境,当即组织大家为伤员处理伤口,还耐心说服他们一起北上归队。毕竟越南地形复杂,越军熟悉环境,单独留在山洞迟早会有危险。就这样,七人组成临时战斗小组,当兵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陈书利被推举为组长,带着两名行动不便的伤员,继续向北行进。当他们路过一处废弃院落时,意外发现一支二三十人的越军部队正朝这边靠近。陈书利当机立断,指挥大家利用院落里的水泥袋构筑简易防御工事。彼时,他们手中只有四支枪、二百多发子弹和不到十枚手榴弹,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的越军小队,实力悬殊极大。可陈书利沉着冷静,他深知“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道理,等到越军进入步枪射程,才大喊一声下令射击。战士们默契配合,精准的枪声响起,冲在最前面的越军应声倒地,后面的敌人慌忙卧倒。伤员们也没闲着,有的观察敌情,有的帮忙压子弹、换弹匣,在众人合力下,不仅打退越军进攻,还全歼了这股敌人,缴获不少武器弹药。战斗结束后,陈书利立刻意识到,枪声已经暴露了位置,越军肯定会派更多人搜寻,必须马上分散突围。七名战士互相敬了标准军礼,沿着不同方向继续北上。陈书利则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的小路,虽然路难走,但能避开越军主要巡逻路线。长途跋涉让他双脚磨满水泡,饥渴难耐。当他路过一块红薯地时,实在撑不住,挖了几个生红薯充饥。生红薯又干又硬,可对饥肠辘辘的他来说,已是最好吃的食物。就在陈书利埋头啃红薯时,一块石头突然砸在他后背。转头一看,四名越军正朝他走来。陈书利刚想摸枪反击,却发现越军满脸调侃的神色。他瞬间反应过来,自己满身泥污,衣服也因行军变得破旧,越军竟把他当成了当地农民。陈书利急中生智,顺着对方的误解,装作老实巴交的样子,还递了几个红薯给越军。越军完全放松警惕,接过红薯就低头啃食。就在这时,陈书利迅速掏枪,果断开火,将四名越军全部击毙,随后缴获他们的武器,继续向北赶路。经过几天艰苦跋涉,陈书利终于安全归队,更让他欣慰的是,其他六名战友也陆续回到部队。经核实,这个临时组建的七人小组,在与大部队失散期间,共击毙越军36人,缴获多件武器。1979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陈书利“一级战斗英雄”和“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另外六名战士也分别立功受奖。他们的英勇事迹后来被编绘成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成为鼓舞全军士气的生动教材。陈书利和战友们的经历,不仅展现了我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下的英勇顽强,更体现了他们临危不乱的机智。从判断方向、组队互助,到构筑工事歼敌、伪装身份突围,每一步都离不开平时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也印证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而我军历来重视战士综合素质培养,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野外生存技巧,都为战士们在复杂环境下完成任务、平安归队提供了坚实保障。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部队中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军人的精神榜样。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梦里又当兵-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豆瓣读书——威震峡谷七勇士(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