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月壤
嫦娥六号月壤发现藏了28亿年的秘密!还有新物质,新月壤16家分!月壤发送!16机构分45份样品8000多毫克
一批月壤开始发送了!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八批月球科研样品的发放名单,总共有16家科研机构获得了45份申请的批准,样品发放量共计8550.4毫克。看来,月球的“土特产”可是相当受欢迎啊!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对月球的磁场充满了...
为这事美国坐不住了:送意大利的0.3克月壤,美方闻后想借点研究,中科院专家:没门儿
说起这申请月壤的事儿,还得追溯到2023年底的一封内部邮件,邮件里可是说了,申请研究中国的月壤那是“有必要的”,因为咱们的月壤样本那是“独特价值”啊!再加上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已经面向国际开放了申请,美国那帮子科学家能...
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来物”意味着什么?
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首次识别出罕见陨石残留物—CI型碳质球粒陨石 的撞击碎片。这些碎片来自外太阳系小行星带,是陨石母体撞击月表后熔融并急速冷却形成的产物。此类陨石在地球记录中占比不足1%,因其穿越大气层...
科学与健康|月球水从何而来?嫦娥六号月壤发现新线索
这个困扰科学界多年的谜题,如今因为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带回的月壤而找到了新线索。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精细分析中,取得了新发现:他们成功识别出源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研究认为,...
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信使”刷新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
我国对嫦娥六号月壤的研究又有重大发现。记者10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院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分析以及橄榄石微量元素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
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来物”我国会成为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吗?
中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里发现了“天外信使”—来自外太阳系的罕见陨石碎片。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
广州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天外信使”罕见陨石撞击残留体刷新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
广州科学家基于月壤的研究又有新成果,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最新论文,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
当嫦娥六号带着月背样本成功返回地球,到现在,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10月15日
当嫦娥六号带着月背样本成功返回地球,到现在,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10月15日的报道,中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吗,月球背面不仅地形崎岖,其内部结构也与正面大相径庭。研究显示,月球背面的月壳平均厚度比正面厚出15公里,这个差异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更令人惊讶的是,背面月幔的温度比正面低了整整100摄氏度,这种温度差异堪比地球的北极和赤道。在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岩石类型,这种被命名为“嫦娥岩”的矿物组合,其形成年代可追溯到42.5亿年前,比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还要古老。这一发现直接改写了月球的演化时间线,证明月球在形成初期经历了比想象中更剧烈的撞击事件。月壤中的新发现同样令人振奋。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表面发现了褐硫钙石,这种通常只在陨石中出现的矿物,为研究月球遭受的太空撞击提供了全新证据。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月壤中磁性颗粒的分析,科学家解开了困扰学界数十年的谜题:为什么月球背面磁场微弱,但月壤却具有较强磁性。对比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样本,中国的发现更具突破性,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采集的381.7千克月壤全部来自月球正面,就像只研究了地球的北半球就声称了解整个地球。1978年美方赠送的1克月壤虽是真品,却只能代表月球的一小部分特征。从科研角度看,这不仅是样本数量的差距,更是研究视野的差异。中国科学家能够自主选择最具科研价值的采样点,系统性地开展研究。这种能力背后,是中国航天工程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法国空间研究中心的最新对比研究表明,中美月壤样本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甚至微观结构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足以说明,月球的地质复杂性远超我们想象,就像研究地球,如果只去过欧洲就断言了解全球地质,显然有失偏颇。这些发现让我深思:科学探索最怕的就是坐井观天。美国当年的月壤研究确实开创了先河,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认知局限,就像用放大镜观察世界,难免会错过许多细节。如今,中国用更先进的仪器、更系统的研究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月球的真实面貌。月球背面保存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由于没有地球磁场的干扰,也没有频繁的火山活动,那里的岩石记录着更原始的宇宙信息。这些样本不仅是研究月球的钥匙,更是探索太阳系起源的密码。通过对比月球正反两面的样本,科学家甚至能追溯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因为月球正面长期面向地球,其表面可能捕捉到了地球远古时期逃逸的大气粒子。这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中国航天工程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科学视野的拓展,从接收别人赠送的样本,到自主选择采样地点;从验证他人发现,到开拓全新研究领域,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决心。这些突破性的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永远要保持谦逊和开放,每个新发现都可能颠覆旧有认知,每个新样本都可能打开新的研究领域。中国月背取样的成功,不仅填补了人类知识的空白,更提醒我们:宇宙的奥秘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远在路上。最重要的是,这些成就证明了一个真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中国航天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月背取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宇宙中,每一次勇敢的探索都在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月壤可以给!但有个前提条件,中国刚说完,美国人不敢吭声了
早在2023年,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就对中国的月壤样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公开报道,纳尔逊不止一次表示,美国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月壤样本的合作,甚至声称美国国会已经批准放宽了“沃尔夫条款”,并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