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烈士陵园
2013年,退伍军人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
2013年,退伍军人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松柏长得很旺,每一座墓碑都刻着保家卫国的故事。2013年那天,原工兵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韩维民来这儿祭拜战友,陵园张院长凑过来跟他说的话,让他心里沉了沉:“王悦发烈士葬在这里29年,从没见他家人来扫过墓”。韩维民追问下去,才知道王悦发老家在山东新泰,跟麻栗坡隔着4000多公里路。烈士的老母亲都九旬高龄了,这些年天天想往儿子坟前走,可家里条件差到极点,几个子女也穷,连来回的路费都凑不齐。这四千公里,把母子俩隔了快三十年。张院长慢慢说起,韩维民才对这位没见过面的后辈战友有了清楚的了解。王悦发1981年从山东新泰入伍,分到原工兵一团一营四连当战士。1984年7月,部队要去云南省麻栗坡老山、者阴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王悦发主动要去,跟着部队上了南疆战场。战场上的他一点不怵,炮火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工程保障任务。谁也没料到,两个月后,这个年轻战士就在一次任务中牺牲了,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永远留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南疆。那时候的他,在母亲眼里还是没长大的孩子,是家里盼着的顶梁柱。王悦发走后,本就贫寒的家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和两个哥哥陆续因病或因贫去世,家里就剩92岁、常年有病的老母亲,还有一个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的弟弟。没了主要劳动力,家里几乎没了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去给儿子扫墓,就成了老母亲心里最痛的心愿。韩维民当下就打定主意要帮老母亲了却心愿,他立刻给驻同安某部政委林晖打了电话,那是原工兵一团的传承部队。林晖听完韩维民的讲述,心情沉得厉害,在电话里拍了胸脯:“这事包在我们身上,一定给老妈妈一个交代!”之后开团队碰头会,林晖说:“1979年到1984年,我们团有7位战友牺牲,王悦发战友的母亲过得这么难,我们居然不知道、没关心,我当政委的,心里不好受!”这份愧疚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行动,会议当场就定了,全团给烈士家属募捐。消息一传开,官兵们都动了起来。刚入伍的新兵掏出不多的津贴,老兵们拿出攒下的积蓄,还有几个老烟民当场就说要戒烟,把烟钱省下来捐给烈士家属。500元、300元、200元……一张张带着体温的钞票凑到一起,没几天就凑够了3万元。这笔钱不光够烈士弟弟妹妹往返的路费,还能帮这个贫困的家解不少急。部队把捐款送到王悦发家时,92岁的老母亲颤巍巍接过钱,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王悦发入伍时拍的。老人盯着照片,眼泪顺着满脸皱纹往下流:“悦发儿,娘对不住你,这29年穷得连看你的路费都凑不出……现在部队的娃们帮娘圆了梦,让你弟和你妹替娘去看你!”她拉着小儿子王悦祥的手反复叮嘱:“到了部队,一定要给干部战士们磕几个响头,咱全家都忘不了这份情!”2013年7月3日,驻同安某部收到了王悦祥寄来的感谢信,还有一面绣着“英烈英魂守南疆,强国强军振中华”的锦旗,字里行间全是烈属对部队的感激。没过多久,王悦祥兄妹带着老母亲的嘱托,踏上了去麻栗坡的路,给沉睡29年的哥哥带去了迟来的亲情问候。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里,军人保家卫国、百姓感念英烈,从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英烈把命交给国家,要是连他们的家人都过得难上加难,不光是烈属心里不好受,更对不起英烈当年的付出。王悦发烈士用年轻生命守住南疆,老母亲却因没钱迟迟不能扫墓,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时代变迁里,我们偶尔会忽略的角落。驻同安某部的做法,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林晖政委的愧疚,是部队里“不丢下一个战友、不亏待一户烈属”的老传统;官兵们戒烟捐款,也是打心底里把烈士当亲人,把烈属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这种情感,从战争年代战友互相挡子弹,到和平时期帮烈属解难题,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里。烈属过得好,才是对英烈最实在的告慰。王悦发的老母亲没能亲自到坟前,但弟弟妹妹带去的,不只是一束花、一句话,更是家人的牵挂,是部队的温暖,是国家没有忘记他的证明。普通人看到了,会觉得英雄没白牺牲;当兵的看到了,会觉得就算有一天自己上了战场,家人也有依靠。英烈守国门,家国暖烈属,这从来都是咱中国人最硬的脊梁、最暖的底色。【评论区聊聊】你要是当年的官兵,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烈属的心意?(信源:官兵捐款为烈属筹路费烈士92岁母亲圆29年扫墓梦——中新网)
昌平烈士陵园扎实做好森林防火期安全工作
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确保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快速、处置有效。制定防火安全预案,组建安全巡查检查队伍,重要点位、重要岗位责任明确到人,层层细化责任、层层落实责任。...
奸商冒充我身份推平我父母墓地,还把维权的妹妹打到重伤,可他们不知道,我父母埋葬的地方是烈士陵园
为国隐姓埋名十年,我归乡祭拜烈士双亲,却看到整片墓地已成废墟。我愤怒上前:“谁准你们动这里的?你们知不知道这是谁的墓?工人撇嘴:“知道啊,人家儿子亲自签的字叫我们推的。“儿子?我 心头一紧,“你说的是谁?保安...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亲成功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亲成功 本报讯(陈正、苏亚男)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霍山县党史部门协助下,历经数月走访,日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梅华樊烈士寻找到亲人。2021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向社会公布首批10位安葬...
开远市为两名异地烈士成功寻亲忠骨迁入烈士陵园安息
近日,开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历经细致排查与多方联动,成功为云南剑川籍烈士邱根凯、贵州镇宁籍烈士刘士华找到亲属,不仅让长眠异乡的英雄与家人实现跨越时空的“团聚”,更将两位烈士的遗骸迁入开远市三台寺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聂曦烈士的侄孙女黄怡然说过一句特别让人动容的话:“爷爷,等到大团圆那天,我一定接
聂曦烈士的侄孙女黄怡然说过一句特别让人动容的话:“爷爷,等到大团圆那天,我一定接你回家。”她说这话的时候,人就站在镇海烈士陵园的烈士墙前,盯着那块空着的小石板。别的烈士名字都刻在石头上,可聂曦的名字只是几张A4纸临时贴着,还被专门用防水胶包好。大家都知道,他的骨灰还没回家,一直在台岛那边。说到聂曦,很多镇海本地人都觉得特别亲切。其实他的一生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为了国家大事,做了很多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事,最后牺牲在台岛。但这些年,镇海烈士陵园每到纪念日,家属们都会来,别的烈士家属在墓碑前献花、鞠躬、说说心里话,黄怡然他们一家却只能对着空石板和那张纸,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好像家里少了最重要的那块拼图,怎么都补不上。再说回隐秘战线的那几位烈士。朱枫、吴石、陈宝仓,这三位烈士的骨灰这些年都陆续回到了大陆,家乡烈士墙上都刻上了他们的名字,家属也算是有了个交代。每次说起这三位,大家心里都觉得多少有点安慰,至少他们回到家了。可聂曦的骨灰还一直留在台岛,名字不敢刻在石头上,只能用纸代替,怕万一哪一天骨灰能回来,名正言顺地再刻上去。其实,烈士骨灰归来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每一个烈士骨灰能顺利回家,背后都是家属的奔波、社会各界的关注,还有政策上的协调。吴石和朱枫、陈宝仓骨灰归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关注,不少人都跟着新闻掉过泪。但每次讨论到聂曦,话题总是绕不开那张A4纸和还留在台岛的骨灰。说到底,这不是家属能决定的事,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两岸的事,涉及面太广,有些东西不是想快就能快,有些遗憾只能慢慢等。黄怡然这些年一直跟着家里长辈,每年去烈士陵园参加纪念活动。她说,小时候只觉得这个“聂曦烈士”的名字离自己很远,长大后才明白,那其实就是家里人。每年清明,别人家都能烧纸供花,她们只能对着那块空石板默默站一会。别人问起来,她也只能说,爷爷还没回来,还在台岛。她说,家里人其实早就想接爷爷回家,可怎么接、什么时候能接得回来,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现实很无奈,但家里人也都习惯了,只能等。说实话,每次烈士纪念日,镇海烈士陵园格外热闹。社会各界、学生、老百姓都会来,大家都知道这块地方是镇海人心里的精神象征。大家一边缅怀过去,一边也会聊起那些还没归队的名字。大家都说,等哪天真能把聂曦的骨灰接回来,这面烈士墙才算完整。烈士墙上那块空石板,已经成了很多镇海人心里的牵挂。最后,还是那句话,烈士的骨灰虽然还没回家,但家里和家乡一直给他留着位置。石板空着,名字还在,等着哪天能把爷爷接回来。无论等多久,这份等待本身就是最深的敬意。只要有人记得,英雄就没走远。参考:曹岩访谈|我们看的是英雄她们看到的是亲人!——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