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韩朝关系
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首先得清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首先得清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不是只在韩国,朝鲜境内多了去了,但为啥咱很少听说从朝鲜接回来?史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为他们书写了两种同样深情、同样庄重的“安息”范式。1953年的一纸停战协定,在朝鲜半岛上划定了三八线,也为牺牲的志愿军将士划定了一条无形的命运分割线。地理位置与政治阵营的差异,从一开始就为英烈们身后的尊严,设定了截然不同的实现路径。在分界线以北的朝鲜,基于稳固的盟友情谊,一种“就地永眠、世代守护”的尊崇模式迅速确立。停战后,中朝双方就在板门店附近进行过一次大规模遗骸交换,上万具烈士遗骸得以安葬于开城的烈士陵园。此后,两国携手在朝鲜境内修建了多座中心陵园,将超过十万名分散各地的英烈集中安葬,这些陵园由朝方派专人维护,中方定期协商修缮。甚至有朝鲜老人因感念志愿军恩情,自发为长津湖地区的烈士墓守灵四十余年。在这里,烈士的安息之地,是友邦的国土。在分界线以南的韩国,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冷战铁幕的长期隔绝,散落在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遗骸,成为了沉睡在昔日“敌方”土地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他们被就地简易掩埋,面临着自然侵蚀与岁月湮没的风险。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政治坚冰融化,一条“跨国寻回、魂归故里”的曲折道路才终于开启。对英雄的纪念方式,也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而演进,从追求集体性的永恒丰碑,到兼顾个体化的精准慰藉。在朝鲜的纪念模式,深刻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集体丰碑”特质。在当时条件下,为英雄群体建立永恒的纪念,是最高的敬意。一座座陵园拔地而起,成为国家记忆与中朝友谊的宏大象征。这种方式着眼于英雄的整体,通过建立永久地标确保他们的精神与山河共存,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理念的生动实践。而从韩国归来的模式,则彰显了新世纪“个体归途”的温情。2014年以来,中韩之间形成了每年一次的常态化交接机制。其核心驱动力是现代DNA比对技术,它让“为牺牲者寻亲”从奢望变为可能,这个过程极为艰辛。战争过去七十余载,战场地貌早已改变,寻找工作难度巨大。发掘鉴定工作需非常谨慎,而DNA比对更依赖在国内找到烈士亲属采集样本。正因如此,这项工作只能分批推进,至今已接回十批近千具遗骸。它力求让每一个冰冷的编号,都能重新连接一个温暖的姓名与家庭。志愿军烈士的两种“归宿”,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历史在不同情境下给出的两份庄重答卷。安眠于朝鲜青山翠柏中的英烈,他们的尊严由两国人民的世代友谊守护,这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永恒敬意。搭乘专机跨越山海回到故土的英雄,则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让家人获得迟来的慰藉,让“落葉归根”的文化传统得以实现。“异乡妥安”与“魂归故里”,共同诠释了国家对英雄“永不遗忘”的庄严承诺。两种方式,同样情深。
韩驻华大使卢载宪,朝韩是共同追求统一,不必为朝鲜“两国论”动摇
韩联社上海、首尔10月20日电 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20日表示,韩朝是共同追求统一的特殊关系,不必为朝鲜所提出的“敌对两国论”动摇。10月20日,在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出席国会外交统一委员会国政监...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其中一个谁也打不过,而另一个则是谁都不敢打,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说起全球安全排名,美国和蒙古绝对是两个极端例子。美国是那种硬碰硬的类型,谁想动它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蒙古呢,则是夹缝求生的聪明玩家,谁都不敢轻易伸手。这俩国家在乱糟糟的世界格局里,愣是活得稳稳当当。美国靠的是砸钱堆起来的军事实力,蒙古靠的是地理位置和外交手腕。先聊美国。这家伙的安全感全建立在军力碾压上。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请求高达8498亿美元,这数字光听就吓人,差不多等于全球其他十几个国家军费加起来的总和。钱花哪儿了?主要砸在装备和部署上。美国海军有11艘核动力航母在役,这些大家伙不是摆设,而是随时能投射力量的移动堡垒。全球范围内,美国维持着750多个军事基地,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有120个基地,德国119个,韩国73个,关岛也算一个重头。这些基地不是闲着,里面驻扎着17万多现役部队,随时能响应热点。拿最近的例子说,美国在俄乌冲突里的表现就典型。2022年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包括标枪导弹、HIMARS火箭系统和F-16战机部件。这些援助不是白给的,好多通过外国军事销售机制走,帮美国军工企业赚了不少。冲突升级后,美国还趁机推销液化天然气到欧洲。2022到2025年,美国LNG对欧出口量翻倍,2025年前八个月就达6900万吨,占欧洲进口的近六成。欧洲能源短缺,美国高价卖气,不仅填了俄罗斯留下的空,还让欧洲更离不开北约保护伞。这套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危机变机遇,军费回流,实力更壮。再看红海那边的动作。2024年底到2025年,美国主导的“繁荣卫士”行动和“粗野骑士”行动,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进行了上百次空袭和海军打击。美英联手拦截了上千枚胡塞导弹和无人机,确保苏伊士运河航道通畅。光2025年头几个月,美国就花了上亿美元弹药,击落了数百架威胁目标。这不光护航,还卡住了中东到欧亚的能源要道,谁敢乱来,美国的航母群和驱逐舰就能第一时间顶上。这样的布局,让美国的影响力像蛛网一样,全球到处是触角。不过,美国的安全也不是铁板一块。高军费压得经济喘气,2025年军费占GDP比重超3.5%,国内社会矛盾堆积,党派撕扯不停。新兴国家崛起更添压力,中国制造业扩张,俄罗斯和中国联手挑战美国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的领先。盟友体系也得花精力维护,北约分摊费用总扯皮。情报评估显示,2025年俄罗斯、中国、伊朗和朝鲜这些对手,正通过代理战争和网络攻击蚕食美国霸权。海军老化问题突出,舰艇平均服役30年,维护成本飙升。要是再来场持久战,美国的补给线和人力就得考验极限。转到蒙古,这国家安全起来完全是另一套路子。蒙古军队现役才9700人,总兵力包括预备役也就15万出头,装备多是苏联老货,全球军力排名98位。坦克400辆,大多是T-72型号,空军飞机不到10架。这实力,说句实话,搁哪儿都算弱鸡。可偏偏没人敢动它,为什么?地理位置太微妙了。蒙古国土156万平方公里,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中间,边境线长达4700多公里。想打蒙古,就得直面中俄两个大国,谁吃饱了撑着去趟这浑水?蒙古的聪明在于玩中立牌。2015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追求永久中立地位,虽然联合国还没正式认可,但这政策已经落地。蒙古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站队俄乌冲突,也不掺和亚太小圈子。偶尔派小队去联合国维和,比如在刚果分发物资,刷点存在感,但绝不树敌。外交上,它走平衡路线,和中俄签贸易协定,同时跟美日欧谈资源合作。2025年,蒙古煤炭出口占GDP近四成,铜精矿占三成多,总出口额超100亿美元。中国拿走88%的矿产,日本汽车业离不开蒙古稀土。全球稀土储备里,蒙古占一席,铜矿2480万吨,煤炭332亿吨。这些资源就是护身符,谁动蒙古,谁的供应链就断。说到底,蒙古的安全是借力打力。夹在大国间,它成了天然缓冲区。中俄关系稳,蒙古就稳;资源需求大,蒙古就值钱。联合国也承认蒙古的无核武器地位,这在亚洲独一份,等于多层保险。当然,蒙古也有软肋。经济太单一,矿业占出口九成,2025年煤炭价格跌,出口下滑10%,GDP增长从8%降到6.3%。基础设施烂,乌兰巴托公路坑洼,电力靠进口。气候变化加剧干旱,牧业受冲击,失业率隐忧。外部风险更大,中俄关系一波动,蒙古外交就得微调。贸易不确定性高,2025年经常账户赤字预计12%GDP,财政漏洞明显。世界银行建议改革财政,分散风险,但执行起来难。
朝鲜和韩国在朝鲜战争中都是失败者。在这场战争中有胜负吗?不同的阶段互有胜负。
朝鲜和韩国在朝鲜战争中都是失败者。在这场战争中有胜负吗?不同的阶段互有胜负。但是朝鲜战争发生之前,双方领土的分界线是在三八线;战争结束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依然以三八线为界。领土还是那么多领土,几乎没有变化,但是这场战争却导致朝鲜与韩国双方累计数百万居民伤亡。两个国家的工业设施基本上被炸成了废墟,人民更是都陷入了赤贫,双方耗费了数十年才逐步恢复。要说在这场战争中,谁是最大的胜利者,一定是我国。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丢足了脸,而我国则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感谢下图的这些年轻将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