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前行者:汉谋谈围棋发展的关键力量

回望中国围棋的发展历程,我们汉谋深知,这项古老艺术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离不开那些真正理解其价值、愿意为之奔走的推动者。
历史告诉我们,围棋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有关键人物的身影。民国时期的段祺瑞,在国家动荡之际,为围棋保留了一线生机;新中国成立后的陈毅,将围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林建超前会长,则为中国围棋开创了崭新的格局。
深耕围棋十余载的使命
林建超与围棋的缘分始于2002年。从那一年起,他连任三届围棋协会副主席,直至2017年12月接替王汝南成为主席,这一干就是十五年。这不是简单的兼职或挂名,而是真正的投入和付出。
在担任主席期间,他为国家围棋队、各地机构、大中小学等社会各界做了300多场学术报告、理论讲座、专题讲课。近千场围棋赛事、活动和基层调研的参与,让他真正深入到围棋发展的第一线。他提出的"围棋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为围棋的社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划时代的改革
2019年4月,一份名为《中国围棋协会实体化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获得批准,并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围棋协会和相关管理部门。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围棋的发展格局。
改革后,围棋协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统一组织指导全国围棋运动的发展,管理围棋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拥有独立发证权利,实现财务自负盈亏。这种独立地位,让围棋真正从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比其他棋类项目,我们更能体会这份独立的珍贵。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等项目至今仍在旧有框架内运行,而围棋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这样的突破,没有深厚的理解和坚定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突破,没有深厚的理解和坚定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的。正是这次改革,围棋出现了"五业兴旺"——事业、行业、职业、产业、学业全业态发展的崭新局面。
"圈外人"带来的格局与资源
汉谋一直认为,围棋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种特殊的领导智慧。技术出身的人往往专注于棋理、教学、训练,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也可能是局限。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精力投入技术钻研,就很难再有余力去拓展社会关系、协调各方资源。
真正能推动围棋事业的,往往是那些"圈外人"——他们带来的是格局、视野、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林建超前会长正是这样的推动者。他的经历让他能够在更高层面理解围棋的战略价值,能够调动资源、协调关系、推动改革,这些都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能够做到的。
从2018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2届中国围棋大会,到2019年山东日照的中国围棋大会,一场场有影响力的活动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资源支撑。
汉谋的思考:围棋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平台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围棋真正融入社会,让更多有能量、有资源的人关注和支持围棋事业?
围棋进校园需要教育系统的支持,围棋文化传播需要宣传渠道的配合,围棋产业发展需要各方资源的协调。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来解决。
如果能有更多来自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的有识之士,以各种方式参与围棋事业,围棋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这正是汉谋平台的初心——打造一个社交平台,让社会上有能量、有经验的人士能够加入进来,为围棋贡献力量。
感恩与展望
林建超前会长为中国围棋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从2002年到2019年,十七年的深耕细作,尤其是2019年那次划时代的改革,为围棋打开了新局面。这份贡献将长久地影响中国围棋的发展轨迹。
汉谋相信,中国围棋的未来,需要更多这样既有格局又有能力的推动者,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围棋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让这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前辈们开创了道路,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前行,让更多人因为围棋而受益,让围棋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