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孝武(十八)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为何拒绝履行登基诏的诺言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9-20 04:48:52

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开始,明朝政局立刻从弘治年的平稳进入了正德年的动荡之中。在朱厚照十几年的执政时期中,明朝政局动荡不堪,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国家也陷入了内耗的漩涡之中。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他从继位开始就与内阁不和,与文官集团长期进行政治斗争,给国家带来了动荡的局面。尤其是他对内阁的排斥之严重,甚至到了拒绝履行登基诏中诺言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种情况在古代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是朱厚照最大的黑历史之一。

登基诏对于封建帝国的皇帝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既代表着皇帝作为国家顶级统治者的合法性,也代表了皇帝在执政期间所选择的政治路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登基的第二天开始,朱厚照却开始拒绝履行登基诏的诺言,到后来几乎彻底否定了诏书中承诺的执政路线。为此他和内阁大臣们爆发了极大的冲突,迫使弘治年间掌控朝政的刘健内阁解体,引发了波及整个朝廷的政治风波。很多关注明朝历史的人都感到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厚照要否定登基诏呢?他为什么和刘健内阁有那么大的仇怨,发生如此激烈的政治斗争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朱厚照登基前后的历史背景说起。朱厚照登基之前,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晚年,明朝已经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先兆。前文讲过,明孝宗朱祐樘重用东宫、翰林院、国子监等出身的清流官员执政,内阁也被以刘健为首的清流官把持,这使得国家在弘治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也就是所谓的“弘治中兴”。但到了弘治末年,清流官统治内阁的恶果开始显现,清流官和浊流官逐渐同流合污,所以朱祐樘要进行第二次政治改革。他以刘大夏为兵部尚书整顿军队,以戴珊为左都御史治理朝廷官员的腐败。

朱祐樘这么做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遏制清流官和浊流官合流造成腐败的趋势,形成以内阁、六部和都察院互相制衡的新政治架构。这些改革在初期还是颇有成效的,但改革还未完成朱祐樘便英年早逝了。朱祐樘的改革针对的是清流官和浊流官的腐败问题,具体在于内阁和六部及地方官僚家族的利益勾结。当时内阁和六部对这个改革都是很反对的,因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初期,明朝朝廷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比如辽东张天祥杀良冒功案、京察中吏部尚书马文升和左都御史戴珊被弹劾案。

朱祐樘在世时,他还能用自己的皇帝权威将改革推进下去。可朱祐樘去世后,正在进行的改革就停止了下来。而到了当年年底,被朱祐樘委以重任的改革主要操盘人的左都御史戴珊也去世了,于是这个改变明朝历史命运的改革戛然而止。没有了朱祐樘和戴珊的管制,内阁的权力彻底失去制衡,内阁首辅刘健成为事实上的朝廷第一人,把持了朝廷大权。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即位前后的所有流程都是刘健一手操办的,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登基诏书,也是刘健的内阁起草的。这事当时并没有经过朱厚照的同意,所以朱厚照对此很不满。

登基诏书作为皇帝登基的凭证,合法性在政治上是举足轻重的。虽然有朱祐樘当面留下遗嘱和遗诏,但朱厚照依然需要用登基诏书的方式发布自己的继位消息,并且展现自己治理好国家的能力和政治路线。如果是成年的,具有自己执政团队的皇太子,自然可以让自己的心腹起草登基诏书,并经过内阁商议后发布。但朱厚照并不是,他继位时还不满十五岁,也没有自己的执政团队,这一点和他的父亲朱祐樘非常相似。而且朱厚照有个最大的缺陷,他因为讨厌文官,所以身边没有文臣辅佐,而是一群以刘瑾为首的太监集团。

因此当时的刘健内阁就利用这种政治上的漏洞,糊弄着朱厚照发布了登基诏书。这个登基诏书的内容并不是朱厚照愿意的,其中很多政治路线上的承诺也不是朱厚照的意思。朱厚照为了平稳登基,当时只能向内阁妥协。但一登基后,刘健等人就要求朱厚照履行登基诏中的诺言。这些诺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对国家很有利,实际上是以刘健为首的文官集团排除异己,削除竞争对手的政治攻势。比如其中的皇庄问题、军人占役问题,裁革冗官问题、添设宦官、整顿盐法等都与朱厚照的皇位根基息息相关,所以朱厚照很不情愿。

其实从当时的政治局势分析,刘健等人就是把不到十五岁的朱厚照当作小孩,一手包办了登基事务,并且有将其作为傀儡皇帝的打算。这种情况的出现朱厚照是非常不满的,尤其是关乎到皇权的掌控,所以他拒绝履行登基诏中的政治路线,而大肆启用了自己的心腹太监刘健等人。

从朱厚照的人生来看,他和刘健等文官的矛盾并不只是从登基诏问题开始的,早在弘治年间就已经存在了。明孝宗朱祐樘本来打算用自己的模式,将朱厚照教育成同类型的皇帝。所以从朱厚照进学开始,他就排了大量的清流官也进入东宫,成为朱厚照的老师,教育其读书写字。

朱厚照虽然聪明,但是对读书写字不感兴趣,反而喜欢骑射打仗。因此他的学习进度很慢,到他登基前只学过《论语》和《尚书》。正是因为这样,他和进入东宫的清流官的关系都不好,清流官们也经常在朱祐樘那里告朱厚照的状。于是朱厚照就更加宠信刘瑾等太监,经常一起出去游猎。因为朱祐樘忙于政务无暇管教儿子,所以形成了朱厚照任性的性格。在这种性格的左右下,朱厚照对刘健内阁绕过他搞出来的登基诏书非常不满,所以根本不打算执行。而登基诏书上的内容又关系到内阁在新朝的权力,所以双方斗争不断。

站在刘健内阁的角度,他们是想要按照程朱理学的模版,将朱厚照打造成朱祐樘那样的皇帝。但是朱厚照对于清流文官垄断朝政非常不满,尤其是在登基诏书中夹带私货的内容,所以朱厚照并不想用这些文官。但因为他刚刚登基,年龄才十四岁,还没有坐稳皇位,所以在登基初期采取了虚以委蛇的态度应付。但朱厚照毕竟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而且从小养尊处优,性格又非常任性。这种委屈哪能长期坚持,所以不到一年时间双方饿矛盾就彻底爆发了。于是文官以各种理由限制朱厚照的行为,而朱厚照则各种叛逆和任性而为。

很多史书上都写内阁和朱厚照的矛盾是从内阁限制朱厚照生活开始的,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内阁和朱厚照的矛盾,根本上还是政治路线上的矛盾。朱厚照的政治路线,维持的是皇家的利益,也是他的皇位根本。而刘健内阁的政治路线,本质上维护的是清流士大夫官僚集团的利益。刘健等人在登基诏上的提出的内容,都是在削弱支持朱厚照的勋贵和皇室的权力。比如关于皇庄问题,就事关皇室和勋贵的收益,其中国舅爷张鹤龄、张延龄一家的利益就是核心。还有盐引问题,事关朱厚照宫廷皇室的私产,朱厚照也不愿放手。

刘健内阁在提出这些问题时,虽然打着老百姓的大旗,实际上是为地方士大夫官僚家族某期利益。比如在关于国家财政问题上,当户部尚书提出财政吃紧,要求改革皇庄和盐引时,吏部侍郎焦芳就站出来指责户部对于地方上拖欠隐漏的租税的问题不加追索,一味的替地方士大夫官宦家族谋利。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以刘健、韩文为首的文官集团,利用刚继位的朱厚照对政务的陌生,用坑蒙拐骗的方式逐渐蚕食朱厚照的政治利益。他们打着百姓的大旗,把目标对准朱厚照身后的皇室和勋贵,本质上是还为了自己的利益。

朱厚照本就与文官集团不和,如果再舍弃了皇室和勋贵的支持,那他在朝廷中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了。而且明朝的勋贵集团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极大,朱厚照是在军事上有大志气的皇帝,所以不会去做牺牲勋贵来满足文官集团权力欲的行为。可以说在文武之争上,朱厚照是自朱祁镇后,又一个倾向于武官勋贵的皇帝,这也从根本上与文官集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登基诏问题上总爆发,使朱厚照和刘健内阁不欢而散,造成了明朝政治局面的动荡。这种局面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朱厚照去世后也没有能改善。

综合各方面的历史资料看,朱厚照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是复杂的,刘健内阁在登基诏书中提出的问题只是一部分。但是刘健内阁急于求成,打算利用朱厚照年幼的机会,在政治路线上控制皇帝,非常阴险和卑鄙的行为。如果换一个迟钝和弱势的皇帝,他们的阴谋就得逞了。但朱厚照年少气盛,肯定是不愿吃这个亏。他宁愿撕毁已经发布在登基诏上的承诺,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力。于是双方的斗争不断发生,直到白热化后进行了总爆发。从这个角度看,史书上文官集团指责朱厚照肆意妄为是站不住脚的,更多的是文官集团的贪婪和腐败。

0 阅读:70

惊心探索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