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45岁快递员为改善脑梗后遗症,坚持吃尼麦角林半年,结果咋样了

尼麦角林是一种常用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属于麦角类生物碱衍生物。它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组织供氧和葡萄糖利用,从而改

尼麦角林是一种常用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属于麦角类生物碱衍生物。它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组织供氧和葡萄糖利用,从而改善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临床上常用于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脑外伤后综合征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该药起效温和,需长期规律使用才能体现疗效。

2023年,45岁的林国强是一名城市快递员。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从清晨到傍晚,风雨无阻。因为时效要求高,他常常连午饭都来不及吃,就在巷口小摊匆匆扒几口盒饭。饮食重口,喜欢炸鸡、辣串,再来一瓶冰啤压压疲惫。下班后,林国强总会靠几根烟提神放松。他的身形略显发福,肚子突出,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每年体检提示甘油三酯偏高,但林国强总是一笑而过。近来,他发现手机拿在右手老是拿不稳,可他觉得不过是累了。没人知道,一场悄然酝酿的危机,正朝他袭来。

2023年9月25日上午9点多,林国强刚把一大袋快件送上5楼客户家,汗水顺着额头滑落。他靠在墙边喘息,掏出手机准备打电话,却突然感觉嘴唇不受控制,音节含混,吐字带着浓重的鼻音。林国强以为是没喝水导致口干,咽了口唾沫再试,依然说不清楚。接着,他感到右侧面部从嘴角到颧骨一带仿佛被电流轻轻扫过,发麻发胀,嘴角动不了,连笑都变得僵硬。心头一紧,额角渗出冷汗,心跳开始紊乱。

没过几分钟,右手开始不听使唤。林国强想把剩下的快件放进包里,却发现手指抓力明显不足,包带滑脱,纸箱掉在地上发出闷响。他蹲身想捡,却发现手指弯不拢,像失去了肌腱支撑,手掌发白,指尖却泛出暗红。他心中越来越不安。

终于装好快件后,林国强强撑着靠着墙,一步步挪向电梯口,准备下楼找口水喝。可刚到二楼拐角,他却感觉后脑勺骤然一紧,像被钳子死死夹住,一阵沉重的钝痛从颈部蔓延上来。他觉得头越来越沉,眼前光线刺眼模糊,墙上的告示牌仿佛在扭曲。耳边传来持续的嗡鸣声,右耳像塞了棉花,世界变得遥远又陌生。

好不容易挪到一楼,林国强有些踉跄,本能地去扶放在门口的电动车想稳住身体,但右臂软塌塌地耷拉着,半点力气也没有。整个人向一侧倾倒,靠墙才没跌倒。他试图坐在台阶上缓口气,可胸口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呼吸艰难。直到此时,林国强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想张嘴想喊人,却只能发出模糊的音节,舌头像木头,嘴角歪斜,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汗水从发际滑落,眼神逐渐涣散。最终,他彻底失去平衡,身子侧倒在地,发出重重的碰撞声。

周围的路人赶忙围上前,只见林国强已经倒在地上,双眼呆滞无神,右侧脸颊松垮,嘴角不停地流着口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地面。他右半身僵硬无力,手脚无法动弹,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意识。有人大声呼喊,他却毫无反应。一名年轻人见状,立刻掏出手机拨打120,声音急促地报告现场情况,请求尽快派车救援。

送到医院时,林国强已意识模糊。护士记录:体温37.0℃,血压173/105mmHg,心率每分钟112次,右瞳孔比左略大,光反射不敏感。查体提示右侧面部表情不对称,右上肢肌力1级,指尖冰冷,桡动脉搏动减弱;右下肢肌力2级,病理反射阳性。心电监护见窦性心动过速伴偶发房早,血氧饱和度89%。床旁血糖6.7mmol/L。急查头颅CT未见出血,脑室结构无异常。初步判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转至市三甲医院。

后续影像发现,责任血管为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支。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未见出血,但言语功能和右侧肢体运动恢复不佳。实验室结果:同型半胱氨酸20.1μmol/L,低密度脂蛋白4.5mmol/L,纤维蛋白原轻度升高。颈动脉彩超显示双侧血管壁增厚,左侧见少量斑块,右侧中度狭窄。

医生综合了林国强的影像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既往病史,分析认为本次急性脑梗事件的发生,与其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脂高盐的饮食结构,加之吸烟成瘾和日夜颠倒的作息,使他的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等多项指标持续处于危险边缘。此外,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也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了持续性隐性损伤,进一步加剧了血管壁的损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种种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引发了这次突发性脑梗。

针对林国强的具体病情,医生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康复与预防方案。首要任务是彻底戒烟。医生强调,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显著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加快动脉斑块形成,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持续吸烟等同于加速血管闭塞的过程,极易导致脑血管再次事件的发生。其次,必须严格控制饮食结构。

医生建议以低脂、低盐、优质蛋白为主,鼓励摄入高纤维、高钾的食物,如燕麦、豆类、深色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减少油炸、红肉、腌制类食品的摄入,避免外卖与街边摊食物,提倡清蒸、炖煮为主的烹饪方式。

体重管理也被列入重点指导方向。林国强体重指数(BMI)略超标,医生指出,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内壁损伤,必须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与日常运动来逐步减重。

医生建议他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走、太极等,运动过程中应以“微微出汗、不感吃力”为度,避免突发性剧烈活动。同时,要注意控制体力支出,避免劳累过度,运动应安排在餐后1小时进行,避免清晨或寒冷天气外出。

在药物方面,医生明确要求规律服用尼麦角林与他汀类药物,前者用于改善脑部供血,后者可有效控制血脂水平,稳定动脉斑块,减少再次卒中的风险。医生特别提醒,服药时间应固定,服药前后避免饮用柚子汁或摄入高脂餐,并应与其他药物错开时间,防止药效干扰。同时,建议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在册,以便动态观察是否存在波动过大的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医生还要求林国强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功能,每月至少一次门诊随访,并建议在半年后安排头颅MRI检查,以进一步评估脑组织恢复情况及是否存在新的隐性梗死灶。除此之外,医生提醒家属必须强化健康监护,协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康复态度,杜绝“没事了”的侥幸心理。

林国强坐在病床上,虽然未出言回应,但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木然,到后来慢慢转为凝重。他看着医生开具的康复指导单,低下头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一次若再不改变,命就真的保不住了。

出院后,林国强的生活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妻子第一时间把家中所有烟灰缸和打火机都收走,厨房的油盐也全部换成了控油壶和低钠盐。餐桌上不再出现炒得滋滋冒油的红烧肉,而是换成了蒸鱼、凉拌菜、杂粮饭和粗粮粥。林国强开始逐渐适应这些“寡淡”的饮食,每天早饭吃全麦面包和一小碗燕麦粥,午餐主食减少,晚餐避免高脂高糖食物,还特地买了一个小本子,把每日的餐后血压、饭后运动时间都一一记下。

林国强原本习惯晚睡晚起,常常半夜还在刷手机,自出院后则把睡觉时间提前到了九点。清晨六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随后穿上运动鞋,在妻子的陪伴下绕着小区花园慢走半小时。虽然右脚仍略显僵硬,走起路来会轻微拖地,但比住院前已大有改善。他一边走一边深呼吸,仿佛每一口气都能冲淡曾经的危险记忆。

服药方面,他严格按医生的嘱咐执行,从不漏服。每晚八点前,都会按时吃下尼麦角林与他汀,还会用记号笔在药盒上标注服药时间和日期,避免重复或漏服。家人更是将用药时间设成了手机闹钟提醒,确保万无一失。

一个月后的复查显示,林国强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至2.4mmol/L,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9.1μmol/L以内,血压稳定在126/80mmHg,较出院时明显改善。颈动脉斑块厚度减少0.3mm,右手肌力恢复到4+级,虽写字速度尚不如前,但已能完成日常记录。他与医生简单交流时,语言表达流畅许多,只有少数音节略显含糊。

医生对他的恢复表示肯定,建议维持目前治疗方案,半年后复查头颅MRI评估脑供血与病灶恢复情况。林国强走出门诊时,阳光洒在身上,整个人感觉轻了不少。然而,命运却并未放过他。

2024年4月15日晚上,林国强吃过晚饭后,觉得有些疲惫,便走进卧室,靠在床头刷起了短视频。正看得入神时,屏幕右侧的画面忽然变得模糊起来,像是被水雾罩住,紧接着,整块视野右上角仿佛被人擦去了一角。他以为是眼花了,连忙眨眼,又用手揉了揉右眼,模糊感却不减反增,眼前的画面开始扭曲、重影,手机上的字幕越来越看不清。

几秒后,一阵说不清的胀麻从右脸颊蔓延开来,就像一块冰冷铁板贴了上去,死死压住皮肤。林国强看向客厅,灯光依旧明亮,可茶几上的遥控器仿佛失去了边缘,轮廓模糊不清,视觉开始错乱。他下意识地抬起右手,想揉一揉太阳穴,结果手却像戴着厚厚的手套,迟钝而僵硬,连最基本的弯曲动作都变得笨拙。此刻,林国强才意识到不对劲,想大声叫人,却发现舌头发硬,嘴唇只做出无声的张合,发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低哼。

十分钟后,他试图起身去找妻子,但右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无比,迈步时几乎拖着地面。刚走了两步,右膝不稳外翻,整个人险些栽倒。林国强急忙扶住门边墙壁,但重心已严重偏移,站立变得异常艰难。就在这时,嘴角突然流出一股清凉的口水,一滴一滴滑落在地砖上,模样十分异样。他试图发声求助,却只发出呜咽般的声音,仿佛整张脸都已经不属于自己。

很快,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如巨浪般袭来,整个房间天旋地转,灯光与天花板交错翻滚,眼前的墙壁像波浪一样起伏扭曲。林国强挣扎着靠住墙面,右手从墙上滑落,膝盖一软,整个人瘫坐在地。右半边的手脚完全麻木,像是失去了知觉,眼皮也越来越沉重。他努力想睁眼看清厨房的方向,只模糊地看到妻子站在水槽边的身影,试图喊她的名字,却终究无法发出声音。耳边的声音渐渐远去,只剩下自己粗重、紊乱的呼吸声。几秒钟后,他彻底失去意识。

妻子听见动静冲进卧室,看到林国强已经歪倒在墙角,脸色苍白,连忙跪下摇他、喊他,却只换来模糊的哼声。她惊慌失措地拨打120,声音颤抖,连话都说不完整,只不断重复“快救命!我老公突然半边不动了!”手机一边报警,她一边紧紧握着他的左手,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接到妻子的报警后,急救人员在十分钟内赶到。此时,林国强已经昏迷不醒,血压飙升至190/115mmHg,右侧瞳孔明显扩大,与左侧不对称,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不均,呈现浅表性喘息,提示中枢神经调节功能严重受损。急查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压迫中线结构,造成轻度移位,初步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病情极其危重。

患者随即被转入重症卒中病房。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升至21.3μ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4.6mmol/L,血浆纤维蛋白原处于高值,提示明显高凝状态。由于到院时间已超过静脉溶栓治疗窗,医生决定立即实施脱水降颅压、静脉抗凝、持续输氧和全套生命支持治疗,试图维持脑灌注,减缓病灶扩散。

然而,病情进展异常迅猛。2024年4月16日凌晨1:17,监护仪警报突然响起,心电图出现心室颤动波形,血压和血氧迅速下降。林国强出现呼吸骤停、面色紫绀、四肢瘫软、肌张力丧失。值班医生立即发出抢救指令,抢救团队迅速到位,展开争分夺秒的复苏操作。

护士进行高频率胸外按压,麻醉医生迅速建立气道并实施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同步通气,维持氧合。与此同时,两条静脉通道同时建立,推注肾上腺素和胺碘酮以刺激心脏恢复自主搏动。电除颤设备接入后,按照标准流程进行首次200焦耳电击复律,短暂出现微弱电活动,但未形成有效心律。团队未放弃,连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除颤,期间持续按压、持续通气,同时监控血氧与心电波形。

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整整45分钟,医护团队全力以赴、配合无间,心电监护上的波动一度燃起希望,但最终随着瞳孔固定散大、脑干反射完全消失、自主呼吸彻底终止,林国强被宣告临床死亡。最终确认死亡原因为: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继发呼吸与循环衰竭。这一夜的抢救虽然尽力,却没能将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不是才刚做完复查吗?你们当时还说血压血脂都在控制范围内,怎么说走就走了?”林国强的妻子站在抢救室外,声音颤抖,眼圈通红,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不到半个月前的复查单,“他最近吃饭都很注意,重油重盐的一口不沾,烟早就戒了,药天天不落,睡觉也准时,还跟我说感觉比以前好多了。怎么突然一下就倒下了,再也醒不过来了?”她死死盯着值班医生,哽咽着几乎质问:“是不是你们上次检查出了问题?是不是开的药有什么疏漏?”

医生语气沉稳,尽力平复气氛:“我们已经重新核查了林国强的用药记录,没有发现任何用错药或漏服的情况。尼麦角林的服用也一直是规律进行的。”他顿了顿,目光仍停留在病例页上来回扫视,随后抬起头,“请问他最近有没有发烧、感染?有没有摔倒或头部撞击的经历?”

林国强的妻子立刻摇头,语速略显急促:“没有。他上周还自己去超市买水果呢,外出都戴帽子注意防风,根本没有感冒过。上下班也都是我接送,走路都很小心,连磕都没磕过。我们家人一直看得很紧,他也没提过哪里不舒服。”

医生接着问道:“这段时间有没有中断用药、换药?有没有自己加服过其他药物,比如止痛药、感冒药或保健品?有没有夜里频繁起夜、长时间不吃饭,或者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

她连连摇头,声音越来越低:“都没有。他从来不乱吃药,有什么不舒服都会先告诉我。睡觉也正常,三餐按时,比我还规律。他一直很努力配合,为了身体恢复真的很用心……可为什么还是……”话未说完,她喉咙一哽,眼泪扑簌而下,手中那张复查记录被攥得起了皱褶。医生轻轻合上病例本,语气缓和地安慰道:“我们跟您一样,也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一定会查明原因,给您一个交代。”林国强的妻子眼中含泪,沉默良久,最终缓缓点了点头。

三周后,一场以“区域卒中高危人群复发干预策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市中心医院召开,林国强的病例被作为重点个案在会上进行了深入讨论。病例汇报结束后,主持人将话筒交到了神经内科主治医生的手中。她回顾了患者从首次发作到复查前后的治疗过程,强调林国强的服药依从性极高,所有处方药物都按医嘱规范使用,血压与血脂在近三个月的监测中均稳定在建议值以内,期间未发生中断用药或自行更改剂量的情况。影像学资料也未见到血管闭塞的新变化,斑块无明显增大。

这时,心内科副主任提出问题:“患者是否存在夜间血压下降过低或清晨血压快速上升的情况?”主治医生答道:“患者每日早上都有记录血压,平均维持在135/85mmHg左右,夜间无发现低血压表现,也未出现体位性眩晕等起立不稳的情况。”

随后,老年病学专家补充发问:“近期是否有急性感染、睡眠呼吸暂停或潜在心律异常?”团队依次调阅病历和检测数据,确认患者入院前后体温正常、血象稳定,动态心电监测也未提示房颤或复杂性早搏,家属回忆也未观察到夜间憋醒、重度鼾声等呼吸暂停症状。

会议室一时间陷入安静,专家们反复核查所有诊疗记录,却始终未能找到明确诱因。几位年轻医生围在屏幕前低声讨论,不时翻阅资料,却始终没有新的突破。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直到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缓缓举起了手。主持人见状,立刻做出请其发言的手势,眼中隐约带着一丝期待。

这位老教授来自省级神经科专家组,面容严肃,声音沉静。他接过病例纸,低头沉思了片刻,语速缓慢却清晰地开口:“这份病例我已经从头到尾看过了。大家一直在关注血压、血脂和生活方式,却忽略了一个极其基础但常常被低估的关键点。”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场,“林国强的病情突然加重,并非数据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有些‘细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此言一出,神经内科主任也有些疑惑地皱了皱眉:“可病例中明确记载,患者服药时间稳定,无错服漏服记录,也未自行使用中药或保健品,所有用药操作都符合规范。”

话音刚落,会场短暂沉默。老教授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让工作人员联系上林国强的家属,准备进一步确认几个关键细节。电话接通后,他向家属提出了两个之前从未在记录中提及的用药习惯问题。林国强的妻子耐心回答,末了声音颤抖地反问:“他这些年吃药都很小心啊,都是按照你们交代的按时按量服用,难道……这些习惯会有问题吗?难道说……就是这些我们一直以为没关系的细节,害了他?”

老教授沉默片刻,随即缓缓点头,语气坚定有力:“尼麦角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但它的疗效受多个因素影响。临床上,有三个容易被忽视的服药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影响药物吸收与作用效果,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疾病的进程。很多患者以为自己服药已经很规范,却恰恰在这三个小环节上出了问题。像林国强这样的悲剧,理应成为所有缺血性脑梗患者敲响的警钟啊!”

第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对服药时间的“随意化”。很多患者虽然记得每天要吃药,但却没有做到按固定时间服用。今天早上吃,明天中午吃,后天可能因为出门忘记了,晚上才补服。有时甚至会因为“想早点吃完”或“怕饭后忘记”,而提前服药。这样看似无害的时间浮动,实际会造成药物血药浓度不稳定,影响药效发挥。像林国强这样按闹钟提醒的患者虽然很多,但一旦闹钟被忽略、或被旅行、聚会等打乱节奏,服药节奏便会受到影响。而脑血管类药物,对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尤为敏感,一旦浓度波动大,就可能导致血管调节功能失衡,为复发埋下隐患。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对进食与服药关系的误解。有些患者习惯空腹服药,认为“空腹吸收快”;而另一些人则担心药物刺激胃,选择饭后立即服用。其实,不同药物对进食的要求不同,有些药确实需空腹服用,有些则建议饭后或与食物同服。以尼麦角林为例,若患者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立即服药,可能会干扰药物的吸收率,导致进入血液的有效成分减少。林国强生前虽已大幅改善饮食结构,但若在摄入含油食物如坚果、牛奶、肉类后立即服药,也可能影响药效,久而久之使得治疗效果打折。

还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细节是饮水量与药物吞服方式。很多患者服药时只用一两口水草草咽下,甚至干咽,有的为了“更快见效”,还会掰开药片甚至碾碎吞服。这些行为在服用普通感冒药时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像尼麦角林这样对释放速率、溶解环境较敏感的脑血管药物来说,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改变药物释放速度,影响作用时间。一些缓释片如果提前碾碎,可能会导致血药浓度骤升或骤降,对血管系统造成刺激,反而适得其反。

从林国强的经历来看,他并未出现错服、漏服或自行更换药物的行为,家人也严密监督药物服用。但在深入了解他的用药习惯后发现,他有一个多年的习惯——为了省事,他常常在早餐前的洗漱间隙空腹吞下药片,然后立刻喝牛奶、吃鸡蛋。他认为这样“早吃早吸收”,也不容易忘记。再加上服药时为了图快,只抿几口水匆匆咽下。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实则正是药效逐渐失灵的潜在原因。

临床研究中不止一次提到,服药的环境、时间、搭配饮食和水分,都会对药物的代谢吸收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慢病患者而言,药效不再像年轻人那样“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来发挥作用。如果这些“细节”环节频繁出现偏差,那么再严谨的复查、再标准的剂量,都可能在实际效果上打了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一旦在服药初期取得良好疗效,便会放松警惕,认为只要按时吃药就行,甚至在生活节奏恢复后,将“规范服药”简化成“记得吃就好”,从而逐渐忽略了最初医生所强调的注意事项。而这种“逐渐偏离规范”的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易被患者自己察觉。

林国强的悲剧,并不是因为治疗策略错误、指标没有控制住,而是在自以为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情况下,忽略了那些最基本的、最容易被视为“无关紧要”的环节。药物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必须在正确的使用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大效力。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用药细节,累积到一定程度,都有可能成为压垮身体最后的稻草。

所以,对于所有经历过脑梗,正在康复路上的患者来说,林国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不幸,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人看清“规范服药”远不是记得吃药那么简单。真正的规范,是细节上的坚持,是对每一个用药动作的精准执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控住病情,把握住生活的主动权。

资料来源:

1.王志强,刘颖.尼麦角林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6):1123-1127.

2.李娜,赵磊.尼麦角林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记忆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08):745-749.

3.陈晨,周凯,张慧,等.尼麦角林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04):365-369.

(《纪实:45岁快递员为改善脑梗后遗症,坚持吃尼麦角林半年,以为身体在恢复,没想到6个月后突然倒下离世,医生叹息:这3个误区太多人都在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