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历史—秦汉大一统【六】秦汉时的文化
人个个有前途
秦汉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而汉朝则独尊儒术,建立了统一的思想文化。同时,秦汉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统一与多样化在文化上相互交融。
其次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属于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秦汉时期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第四,中国文明展现出气势恢宏的特点。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而著称,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中国的长城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被誉为"The Great Wall",与其他国家修建的长城相比,更具壮丽气势。
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秦汉时期并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学上,汉武帝时期颁布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这对于后来的历法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东汉时期的张衡对月食进行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并发明了地动仪,可以遥测地震方向。
此外,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之一。在开刀手术中,麻沸散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使中国医学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一个医学家张仲景也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但他的名气似乎不及华佗。许多药品的商标是华佗牌,而张仲景牌的较少。张仲景似乎更像医学院的教授,而华佗则更像临床的主刀,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我国,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前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发明。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后来他们又将文字写在竹木简和帛上。例如,书籍分为上下册,这个“册”字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将文字写在竹木简上。一本书有多少卷,说明我们的祖先曾经将文字写在帛上。而现在的书籍装订方式始于宋朝,唐朝时的纸质书籍也是一卷一卷的,拉长后有十几米长,所以读书时需要一个小案子,类似于一个卷书器,逐段展开来阅读。孔子读《易经》用了五十册的竹简,让人造出三次编书的深刻印象。竹简太重,也不环保,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森林如此稀少的原因。东方朔这位伟大的文豪给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篇幅宏大达到了170斤的重量,需要两个人才能搬进宫。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写了多少字,但我们知道这篇文章重达170斤。当时帛书非常珍贵,一般人舍不得用它来写字,因此西汉发明了纸,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虽然是个宦官,而宦官一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名声,但历史上只有两个宦官得到了好评,一个是蔡伦,另一个是郑和。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他被封为龙亭侯,这是侯爵的最低级别。造纸术在4世纪传入了朝鲜、越南和日本,在8世纪传入了中亚、阿拉伯、非洲和欧洲。在纸的发明传入中国之前,印度人将文字写在树叶上,因此佛经被称为“贝叶经”,拥有这样的经书非常珍贵。唐三藏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就是这种类型,当地的气候湿热,书籍很快腐烂,不利于保存。因此,印度人对自己300年前的历史不太了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历史的写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下史料,历史最终形成了传说。而当时的欧洲人将文字写在羊皮纸上,其实就是用羊皮制成的纸,所以写一本书就需要全国吃掉十年的羊,因此全国几乎没有羊了。因此,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此“儒”非彼“儒”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和王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
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主张以儒家思想来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在儒墨道法四家中,起初法家得到了重视,但却导致了秦朝的迅速衰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很明显,完全依靠法家思想也不可行;墨家的选举天子制度也没有得到任何王朝的赞成。于是,儒家和道家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因此,汉初的70余年间实行了黄老之术,推崇道家思想,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国家强大起来,经济得以恢复,老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势力壮大,匈奴构成威胁。朝廷不进行干预,地方豪强则操控一切。从这一点来看,道家的思想也不可行。
于是,只剩下儒家可以作为选择。儒家可以通过煽动百姓、施行仁政、重视民众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然而,儒家过于强调百姓,忽视了君主的重要性,因此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改造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实际上,“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并不谈论神灵之事。如果问孔子有关人死后的事情,他会很不高兴。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只注重如何做一个君子、圣人,如何过好人生,对于死后的事情我们不去讨论。实际上,这也代表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确实不知道死后的事情,对于神灵仅需“敬而远之”,要心存敬畏之心,进行祭祀,但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总是挂在嘴边或心中。
董仲舒并不坦诚,将孔子的意思改变为天人感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皇帝是天道的代表,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皇帝一听到这个思想觉得太好了,就采用了。但法家的思想并不是这样,法家说的是:“老师现在告诉你们,你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听课,谁不听谁滚,因为我是老师。”而儒家则说:“老师告诉你们,一定要听,因为我为你们好。”一个是法家思想:我是老师,所以你得听我的,不听就滚;另一个是儒家思想:你要听我的,因为我讲的是高考特有用的内容,你听了就能考上一流大学。
对于百姓也是如此。法家思想要求尊重天子,听从皇帝的话,不听的话剁了你的脚。但人跑到越南去了,你如何剁脚呢?儒家则说,你要尊重天子,因为他代表天道,任何不听从他的命令的人都将受到天谴,就会被雷劈,即使跑到南极也会被劈。因此,你必须服从天子。如果皇帝行事不端,苍天就会发出警示:干旱、山崩、地震等。一旦苍天发出警示,皇帝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进行斋戒、沐浴,发布罪己诏文,自我谴责。老百姓觉得这个皇帝不怎么样,就会祈求上天,告诉天神,你儿子太坏了,请你尽早收走他。50年后,皇帝驾崩,当然如果你能熬过50年,你的祈祷就算应验了。
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与焚书坑儒的做法不相上下。但是此时的儒家与孔子的儒家已经有所不同,实际上变成了外儒内法。汉宣帝曾经非常高兴地说:汉家有制度,霸王法与儒家思想混杂在一起。霸道代表法家,王道代表儒家,这已经不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了。然而,朝廷并不在乎,只强调为了巩固统治、服务于政权。
厚葬,盗墓贼的最爱
与董仲舒的思想相比,王充有着不同的观点,他的思想体现在《论衡》一书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元气构成,元气即物质,因此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以及反对厚葬。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尧、桀等人的存在与否无关。天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冬天就是冬天,夏天就是夏天,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善行或恶行而改变,这与尧贤在位时并非天天风调雨顺,桀在位时并非天天地震的观点相悖。王充从反对有鬼论和厚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天然规律的存在。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墓大部分都是十墓九空。这是因为在中国盗墓活动非常猖獗,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中国人视死如生的传统观念有关,他们将死者待遇得如同活人一般,将微波炉、热水器等物品放入墓穴。因此,墓穴中的财宝往往成为盗墓者的目标。即使是埃及的法老王建造的金字塔也不例外,也会有人进行盗掘,说不定能够找到几百个微波炉。
相比之下,欧洲人的墓地很少有人去盗掘。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一般被葬在教堂里,仅有一具石棺、一套衣服和一把宝剑,盗墓者无从下手。而如今更简单了,当打开墓葬后,里面的东西通常只有一本《圣经》——这是家家都有的——还有一套西装,你敢穿吗?你又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因此,在那边很少有人进行盗墓。
相比起欧洲,中国的盗墓现象更为突出。前些年,在北京的老山汉墓的发掘中,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这被视为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人们以为可能会有金缕玉衣、黄肠等发现。然而最终却落空了,甚至还未进入墓室就看到了王后的尸体,她成为了化石,证明墓室早已被盗掘,而且盗墓的行为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简直是刚埋葬就遭到了洗劫。这里提到的盗墓工具称为洛阳铲,因为洛阳周围有许多古墓。所以,厚葬并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盛大的葬礼实际上更多是为了活人看的,以展示子孝之心,显示对父亲的孝顺。活着的时候你对他好点儿不行吗?有些地方存在着一种风俗,当老太太去世后,所有的女儿都要为她制作绸缎被子,结果这些被子整整齐齐地塞进棺材里,最后老太太由于装不下而无法入殓。这样做真的值吗?那些优质的被子,她活着的时候用过吗?活着时只能使用破旧的棉被,而去世后再为她准备一床全新的被子,然后放在地下被水腐蚀、土埋掉。因此,王充当时能够看清这一切的本质,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高僧弘法白马寺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也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选择放弃王位,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大丈夫。他在29岁时意识到众生都在苦苦挣扎,于是他舍弃了一切出家修行,经历了六年的苦行,到了35岁时最终证得了无上菩提。随后他在人间传法了45年,直到80岁时圆寂。
佛教于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但却没有迅速扩散开来。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他派遣使者前去寻求佛法。这些使者在抵达今天的克什米尔时,邂逅了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他们邀请这两位高僧以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东来,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从此佛教开始在中土弘传。然而,如今在印度,佛教信仰并不流行,7世纪时婆罗门教复兴,12世纪时穆斯林入侵。如今,除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印度几乎没有剩下多少佛教徒了。
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个分支。南传佛教是指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而北传佛教则是指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至于藏传佛教,则主要盛行于西藏、不丹和尼泊尔等地的喇嘛教。到目前为止,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世界佛教的中心,因为这里有四大菩萨的道场,即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他的遗体经火化后留下了84000块舍利。据说至今仍有13块舍利留在人间。全世界只有两颗佛牙舍利,其中一颗位于斯里兰卡,另一颗位于中国的西山八大处灵光寺。而全世界只有一颗佛指舍利,被安放在陕西的法门寺地宫,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发现。无论将佛指舍利带到哪里供奉,都会吸引众多信徒前来敬仰。有人问一位法师,释迦牟尼已经圆寂了两千多年,他还具有何等法力,是否能够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这位法师只用一指,便让二十多万民众跪在路边,高举香燃香供奉佛陀。这正是释迦牟尼的法力所在。尽管他已经圆寂了两千多年,但仍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崇拜他。请尝试换一个人试试看,看看是否也能产生如此影响力。因此,对于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而言,第一位是穆罕默德,第二位是耶稣基督,第三位是释迦牟尼,第四位是爱因斯坦。前面几位都是宗教领袖,他们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穆罕默德之所以排名第一,是因为多达55个国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猛人司马迁
中国古代的西汉时期,出现了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创作了《史记》,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纪传体形式编写的通史。《史记》记录了自轩辕黄帝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长达两三千年的历史事件。这部作品以人物传记为主,文笔优美动人,其中的《刺客列传》更有着经典武侠小说的风格。除了《史记》,古代还有其他形式的史书,如编年体,按年份编写;还有纪事本末体,侧重于叙述事件的经过。而《史记》则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
司马迁在写作时非常准确,他并未亲身经历刘邦、项羽等人的活动,因此在一些情节中进行了虚构。然而,这些虚构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不能随意编造,比如不能说刘邦有超人的力量、项羽害怕老鼠等。必须在符合人物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虚构。以秦始皇出巡天下为例,随行的队伍非常壮观,刘邦、项羽等人都在人群中欢迎着。但他们对待秦始皇队伍的感受和评价却不同。项羽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文武双全,非常自信,所以他看完队伍后会说:“彼可取而代之”,表示对秦始皇不屑一顾,认为可以推翻他来取而代之。而刘邦作为普通亭长,居委会治保主任,对此则会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表示对秦始皇的队伍十分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壮丽场面。这种情节虚构完全符合两位人物的身份特点。然而,现在的一些历史剧简直无法观看,编造了很多与人物身份不符合的情节。
在东汉时期,班固这位才华横溢的史学家,也是强人班超的哥哥,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作品《汉书》,该书叙述了自刘邦建立汉朝到王莽篡夺汉朝的西汉时期的历史。而西汉的《史记》则从轩辕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可见司马迁真正敢于对当权者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