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诗人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鲜明。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的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兴奋。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在旅途中写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借舟泊暮宿来抒发情感,写出了羁旅之思。
首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次句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月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在“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好可以欣赏到那雄伟奇丽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片,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浆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摇晃;远望,夕阳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不过是些平常的极其朴素的语句,但诗人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真切地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所以这首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精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如同一幅泼墨挥就的山水画卷,将天门山的雄伟险峻、长江的壮阔辽远、孤舟的缥渺、红日的壮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诗的第一句写浩浩荡荡楚江东流的气势,第二句写天门山的奇险,第三句写两岸的青山,最后一句写从远处喷薄而出的红日旁缓缓驶来一叶孤舟,形象鲜明生动。
全诗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诗人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首小诗是诗人七岁时的作品,用词非常浅显,却生动地描写出华山的高耸与壮阔。
第一、二句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的凝练的概括,“只有”和“更无”强调了华山独出云表,傲视群山,有着无法比拟的高峻挺拔之势。
第三、四句是“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的艺术再现,“举头”即抬头,“回首”即回头,伫立山巅,抬头看天,回头望云,特定的动作传达了诗人内心的赞叹之情。
此诗布局严谨,句意明晰,语言精当,气象阔大,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语言虽简单,但贵在气势非凡,颇具内涵。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嵩山清峻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新高雅境界的追求。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诗人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这首诗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唯有青山能使我的胸怀变得豁达,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观,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题目中的“宿”字在互不联系的景物之间起了纽带作用:因为到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迹可循。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写山之景,流露出诗人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写晓行时看到的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继续前进,白云却分向两边,回头看,又合拢起来,汇成茫茫云海。仅仅十个字,就描绘出了终南山最迷人的景色,是对终南山的传神写照。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问樵”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皎洁。次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第三、四句写夜里船从清溪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