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 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而李清照自出机杼,把愁这一情绪给物质化、固体化,并推想其重量,说是舟船也载它不动,可知那身世之悲、飘零之苦有多痛。国破家亡,双鬓如霜,年华暗淡,四季流转。金华的双溪啊,依旧春光泛动;只是这小小的舟楫啊,又怎载得动这万古愁肠。 绍兴五年(1135),金兵前来进犯。这一年的五月,她依附弟弟李迒,避难金华,当时已是五十多岁。她总是在幽婉的情致里得到契机,睹物填词。正值暮春时节,是一个充满凋零、萧索、落寞感的时令。像她这样敏感的女子,总会因着外界的环境际遇,生长出凶猛如潮水的情绪。 日渐稀疏的两鬓又多了几根华发,她喜欢泛舟,曾经是个“溪亭争渡”的少女,又是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相思少妇。她曼妙的身影和秀美的容颜还留在时光中,但已经没有人能够欣赏。如今已是暮年的她只能伴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些许金石,睹物思人,聊以自慰。岁月如此无情,往昔如尘埃般被风吹散,繁华落幕后只剩一地寂寥,叫人徒生感伤。 一夜东风吹柳绿,满塘碧水映桃红,江南的春色,盈翠欲滴,美得让人心动,而潇潇庭院中寂寞的身影恍若隔世的风景,凝眸锁愁,遍倚阑干,俯首轻叹,愁肠寸断,春暖闺深,国破家何在?望断天涯已寻不见来时路,泪流尽,心已碎,徒留惆怅伴孤灯,“谁怜憔悴更凋零”。南飞雁,哀鸣划破长空,犹如杜鹃啼血,心痛,心酸,心碎! 吹了一夜的风终于停了,而枝头的残花已经完全凋落,最后一丝花香落入尘土中。日头高高升起,她却感到倦怠,无心梳理那“三千烦恼丝”。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渺小——山川没有改变面貌,美人却已迟暮,熟悉的人不在了,万事皆休;心中的郁结卡在喉咙难以说出,满腹愁情只能化作千行泪涌出。有人说双溪的春景还很美,这又勾起了她泛舟的念头,然而她很快便没了兴致:那一叶轻舟又怎么能承载她的一世愁肠呢? 李清照的词情多流于伤感,如暮春晚风旧花。这首《武陵春》是她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避乱金华时所作。此时,她已经五十二岁,历尽乱离之苦。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此词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读来很是恰切。如果说《声声慢》所流露的凄苦尚令人在“生离死别”之间举棋不定,那么这首词则毫无疑问地流露了饱尝离乱之苦,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离,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后的“死别”之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透露出心中充满了家破人亡的悲哀,也饱含着物是人非的愁苦。尘土既因花落而含香,则必是落花遍地,如同漫长年华中的短暂幸福,芬芳过后,散落入泥。 春日生活打卡季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点墨漫诗意
2024-04-10 12:29: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