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刷到一句话,让我愣了几秒。
“你操心得越多,孩子失去得越多。”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让我想起孩子妈妈的点点滴滴。
怕姐姐上学忘带课本,就追着提醒,结果还是该忘还是忘;
怕姐姐学习跟不上,每天盯着写作业,报一堆课外班,结果会做的题照样马虎;
怕小妹在幼儿园受委屈,就什么事都替她出头做决定,结果孩子每天都不开心。
到最后,结果其实都一样。
我们以为是在帮她们,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有个女同事,女儿刚上初一。
因为下班同路,近半年,她几乎天天在抱怨:
“早上怕孩子迟到,中午怕吃不饱,晚上又怕作业写不完。”
她说孩子很听话,也挺懂事,可就是感觉整个人总是提不起劲。
有次在作文里,孩子写了一句让她印象很深的话:
“妈妈的爱像影子,永远不离开,但我希望它能让我喘口气。”
那一刻,她崩溃了。
可我能理解她的心情,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了,但是这样的爱,让孩子一点空间都没有。
姐姐刚上小学那会儿,妈妈也有过焦虑,怕她写不好字、怕她作业做太慢、怕她被别人超过。
可后来我发现,妈妈越着急,孩子越拖拉。
说白了,我们的焦虑,是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你不行,我得帮你。”

我们的上一代,总是爱用“听话”,“懂事”,“你真厉害”来定义什么是好孩子。
然后,我们就自然地接过接力棒。
帮孩子做决定、帮孩子规划未来、帮孩子收拾烂摊子。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 反正你都帮我想好了,我听话就够了。
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不敢判断,也懒得做选择。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平时看起来很乖,可一旦离开父母,就什么都不会了。
妈妈每天为做饭发愁,每次问姐妹俩都是不知道,然后就是做什么吃什么!
后来我们约定好每人说一天,不但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也给妈妈减轻了不少负担。
我觉得,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笨,而是从小就被我们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他们可以做到都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话谁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个。
作为爸爸,我越来越明白,
孩子能走多远,不在于我们替他铺了多少路,而在于她们有多强的应变力。
帮一次没关系,帮十次、二十次,孩子就习惯了依赖,慢慢地,就不再想自己动手了。
现在只要在安全范围内,我都让姐姐和小妹自己做决定。
衣服脏了就自己洗,作业写错了就自己改,俩人打架了就自己解决...
刚开始她们也会哭,妈妈也会忍不住插手。可每次她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和好,我都觉得这才叫成长。
那种‘我能行’的底气,没人教得会,只能靠她们自己来经历。

我们总以为爱就是为孩子好。
可真正的爱,是给他空间、给他信任、给他自己跌倒的权利。
咱们越操心,孩子越无能;
反而咱们越敢放手,孩子就会越有力量。
或许,每个父母都该问问自己:
我们是想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力量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