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出身于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这位在三国乱世中闪耀的蜀汉名将,其人生轨迹与刘备集团的兴衰紧密相连,却也因 “未获高位” 的争议,成为后世热议的历史话题。

可即便加入时间不算早,赵云却凭借着过人的勇武与赤诚,在刘备阵营中迅速站稳脚跟,用一场场硬仗书写了自己的名将传奇。
长坂坡之战,堪称赵云军事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笔,也让他的忠勇之名传遍天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率领军民南逃,途中被曹军击溃,不仅军队散乱,连家眷都在混乱中走失。
就在这危急关头,赵云毅然调转马头,单枪匹马冲入曹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彼时曹军阵营旌旗密布,刀光剑影交织,无数士兵如潮水般涌来,赵云却毫无惧色,手持长枪,胯下白马,在乱军之中左冲右突,一心只为寻找刘备的夫人甘氏与幼子刘禅(也就是后来的阿斗)。
他先后斩杀曹军数名将领,血染战袍,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将甘夫人与刘禅护送出包围圈。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对此事有着明确记载:“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
当赵云抱着襁褓中的刘禅,护送甘夫人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看着这位满身伤痕却眼神坚定的将领,感动不已,当场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经此一役,赵云的威名彻底打响,成为了蜀汉军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将。
汉水之战,则进一步展现了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的一面。
当时,赵云率领少量兵力与曹军对峙,面对兵力远超己方的敌军,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巧妙运用战术。
他下令打开营门,让士兵们收起旗帜,停止击鼓,整个军营瞬间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曹军抵达营前,看到这番景象,心中顿时生疑,担心营中设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犹豫再三后,最终选择撤军。
赵云抓住曹军撤退的时机,下令士兵出击,打得曹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三国志》中对这一战术有着清晰的记载,而刘备在得知此战详情后,再次对赵云称赞道:“子龙一身是胆!”
这两场战役,一次以勇破敌,一次以谋取胜,充分证明了赵云是一位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
除了这两场标志性战役,赵云还在刘备集团的诸多重要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他跟随诸葛亮一同出征,平定益州各地,为刘备夺取蜀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汉中之战中,他更是冲锋陷阵,多次击退曹军的进攻,为蜀汉守住汉中这一战略要地贡献了力量。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位能力出众、忠诚可靠的将领,在刘备麾下却始终未能获得与关羽、张飞等人同等的高位,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争议点。
要探寻其中缘由,首先需要了解刘备的用人策略。
刘备能从一个出身草根的织席贩履之徒,最终逆袭成为蜀汉皇帝,其过人的用人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手下名将云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都被他委以重任,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向来忠义两全,不仅武艺高强,更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刘备对他极为信任,直接任命他为荆州牧,让他镇守荆州这一战略要地。
要知道,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蜀汉与东吴、曹魏的交通要道,也是蜀汉向外扩张的重要基地,将如此关键的地盘交给关羽,足以看出刘备对他的器重。
张飞同样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虽然性格火爆,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刘备任命他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阆中是蜀汉的重要屏障,能够有效抵御曹魏的进攻,张飞在此地也很好地完成了防守任务。
马超出身西凉名门,在西北地区有着极高的威望,他投靠刘备后,刘备立刻封他为平西将军,给予他极高的地位,希望借助他的名气拉拢西凉势力,扩充蜀汉的影响力。
黄忠虽然年事已高,但老当益壮,在定军山一战中,他斩杀了曹魏名将夏侯渊,为蜀汉夺取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刘备也因此封他为征西将军,以表彰他的功绩。
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这四人更是被封为 “四方将军”,风光无限,成为了蜀汉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
再看魏延,他并非刘备的结义兄弟,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刘备的赏识。
在刘备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为汉中太守,可刘备却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让他镇守汉中这一战略要地。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他镇守汉中期间,汉中防线固若金汤,曹魏始终未能从汉中突破蜀汉的防线。
相比之下,赵云的职位就显得有些 “不起眼” 了。
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仅仅被封为翊军将军,这一职位与 “四方将军” 相比,地位相差甚远。
即便到了后来,赵云的最高职位也只是镇军将军,依然无法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相提并论。
那么,赵云如此能征善战,对蜀汉又忠心耿耿,刘备为何始终不给他高位呢?

首先,刘备在用人方面,虽然对外宣称以仁义为本,但在实际用人过程中,难免会存在
“亲疏有别”的情况。
赵云最早是公孙瓒的部下,后来才投靠刘备,从资历和与刘备的亲近程度上来说,他算是“外来户”。
而关羽、张飞自刘备创业之初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几人不仅是上下级关系,更有着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刘备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自然远超其他人。
马超、黄忠虽然也是半路投靠刘备,但马超出身名门,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声望,刘备需要借助他的名气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黄忠则在定军山一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备对他进行封赏也是理所应当。
相比之下,赵云虽然也屡立战功,但在出身背景和标志性功绩方面,与马超、黄忠相比还是稍逊一筹,这也使得刘备在分配职位时,会优先考虑那些在背景或功绩上更有“优势”的将领,将关键位置交给自己更为信任的“嫡系”。
其次,赵云的性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赵云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和勇武,他对待刘备、对待蜀汉始终忠心耿耿,在战场上更是勇猛无畏,敢于冲锋陷阵。
但与此同时,他的性格也存在一些短板,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耿直,不懂得玩弄权谋,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三国那个政治斗争异常复杂的时代,一名将领仅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懂得如何拉帮结派,如何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平衡各方利益。
关羽、张飞虽然性格也比较直率,但他们凭借着极高的地位和威望,身边自然会聚集一批追随者,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而赵云在历史记载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拉帮结派、组建自己小团体的记录,他更像是一个“老实干活、不搞歪门邪道”的将领,只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
刘备或许正是看到了赵云的这一性格特点,认为他在前线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但如果让他担任高位,负责管理重要事务、带领团队,可能会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而难以胜任,所以在职位安排上会对他有所保留。

在那次战役中,赵云拼尽全力将刘禅从曹军的包围圈中救出,刘备亲眼目睹了赵云的忠勇,也深知他的武力高强、可靠性极强。
从那以后,刘备或许就将赵云视为了自己的“贴身保镖”,而不是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乱世之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刘备在创业过程中曾多次遭遇险境,家眷也经常陷入危难之中,有赵云这样一位武功高强、忠诚可靠的猛将留在身边,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刘备才能更加安心地处理军国大事。
如果将赵云派出去独当一面,万一他在战场上出现意外,那么刘备和家人的安全就会失去重要保障,这对于刘备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虽然这种想法看似有些自私,但从刘备作为领导者,优先考虑自身和核心团队安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此外,蜀汉后期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对赵云的职位安排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多个派系,关羽凭借着镇守荆州的经历,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荆州派;张飞也凭借着多年的战功和威望,拥有自己的势力班底;马超、黄忠等人也各自有着自己的追随者,这些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经常明争暗斗。
而赵云始终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在历史记载中,几乎看不到他与任何派系有牵连的痕迹,他更像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孤臣”,只忠于刘备和蜀汉,不依附于任何势力集团。
刘备或许也看出了赵云的这一特质,他担心如果将赵云提拔到高位,会让他卷入到复杂的派系斗争中,不仅可能会对赵云自身造成伤害,还可能破坏朝廷内部的稳定。

不过,虽然刘备没有给赵云过高的职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低下。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共同被写入一传,这足以说明在陈寿这位史学家的眼中,赵云在蜀汉将领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赵云的职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还获得了永昌亭侯的爵位,后来又进一步升任镇东将军。
这一变化从侧面印证了,在刘备在世时,确实对赵云的职位有所压制,而等到刘禅和诸葛亮掌权后,才开始根据赵云的功绩和能力,给予他相应的职位和荣誉。
即便如此,赵云的官职始终未能达到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的高度,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关于“刘备临终前才告诉赵云真相”的说法,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听起来极具戏剧性,但翻阅所有正史资料,却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刘备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着重交代了辅佐刘禅、治理蜀汉的相关事宜,对赵云却只字未提。
即便是在以蜀汉为正统、对赵云多有美化的《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刘备临终前向赵云透露“不重用真相”的剧情,刘备在临终前只是叮嘱诸葛亮要尽心辅佐刘禅,并未与赵云有过特殊的对话。
如今,网上有一些文章猜测,刘备临终前曾对赵云坦白:“我没重用你,是担心你太过忠心,将来辅佐刘禅时会与诸葛亮产生矛盾,引发权力争斗。”

如果真要说存在所谓的“真相”,或许是刘备在临终前,对自己未能给予赵云更高的职位感到一丝愧疚,但这也仅仅是后人的猜测,在史书中并无任何记载可以佐证。
刘备之所以被称为“一代枭雄”,并非仅仅因为他秉持仁义之道,更重要的是他具备出色的政治谋略和算计能力,能够在乱世中抓住每一个发展机会。
他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一方帝王,靠的就是知人善任,能够根据每位将领的特点和能力,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赵云虽然勇武过人、忠诚可靠,但在刘备的整体战略布局中,或许并不是最适合担任高位、独当一面的人选。
关羽镇守荆州,能够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军事才能震慑东吴,防止东吴对蜀汉的进攻;张飞镇守阆中,能够有效抵御曹魏的入侵,守护蜀汉的北方门户;马超凭借着在西凉地区的影响力,能够帮助刘备拉拢西凉势力,扩大蜀汉的版图;黄忠则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赫赫战功,成为了蜀汉军中的精神支柱。
而赵云虽然武功高强,但他既没有自己的势力地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派系集团,在独当一面、处理复杂地方事务和人际关系方面,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刘备将赵云留在身边,让他负责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既能够充分发挥赵云的勇武特长,又能够确保自己的安全,这一安排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是非常明智的。
说到底,刘备用人不仅看重将领的个人能力,更注重整体的战略布局,赵云未获高位,并不意味着他不被刘备重视,只是刘备根据蜀汉的整体利益和赵云的个人特点,为他安排了更适合的角色。
赵云的一生,是对刘备、对蜀汉绝对忠诚的一生。从长坂坡舍命救阿斗,到汉水之战巧设空城计击退曹军,每一次战斗,他都拼尽全力,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去世后,赵云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即便在街亭之战后因战事失利被贬官,他也没有一句怨言,始终尽心尽力地为蜀汉效力,直到公元229年病逝。
他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侯,“顺平”二字,既是对他一生忠诚、温顺性格的概括,也是对他为蜀汉做出卓越贡献的肯定。
在整个三国历史中,赵云几乎没有任何负面记录。他不像关羽那样骄傲自大,最终因轻敌而丢失荆州,兵败被杀;也不像张飞那样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士兵,最终被部下杀害;更不像马超那样野心勃勃,曾一度试图争夺权力。
赵云始终保持着谦逊、忠诚、正直的品格,即便未获高位,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蜀汉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此,说赵云被“埋没”其实并不准确,虽然他的职位没有达到顶尖水平,但他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忠勇事迹更是被后人广为传颂。
对于刘备不重用赵云这一历史现象,历史学家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刘备在用人方面存在明显的“偏心”,关羽、张飞作为他的结义兄弟,自然被视为嫡系,而赵云作为后来加入的将领,始终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因此无法获得高位;也有学者认为,赵云的性格过于耿直,不懂得变通,不适合参与复杂的政治斗争,刘备为了保护赵云,避免他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伤害,才没有给他过高的职位;还有学者认为,刘备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用人方面始终从蜀汉的整体利益出发,他认为赵云留在自己身边,比让他担任高位、独当一面更能发挥作用,因此才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赵云“忠贞不二”,但对于他未能获得高位的原因却没有过多提及,或许连陈寿本人也无法完全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一历史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刘备可能是将赵云当作“特种兵”来使用。在战场上,遇到硬仗、险仗时,派赵云冲锋陷阵,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派赵云执行特殊任务,也能够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但要论及治理一方、统领大军、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事务,赵云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这一说法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在三国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既需要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也需要能够冲锋陷阵、执行特殊任务的猛将,而赵云显然属于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被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他被塑造成了一位近乎完美的将领,并被列为
“五虎上将” 之一,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平起平坐。

但需要明确的是,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与历史事实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截江夺阿斗这一情节,在正史中记载的是张飞和赵云共同完成的,并非赵云一人的功劳。
小说中为了突出赵云的形象,故意将张飞的戏份弱化,塑造了赵云一人独闯东吴船队、夺回阿斗的传奇场景。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虽然比历史上的赵云更加传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不过,小说中也有一些情节较为符合赵云的性格特点。
例如刘备准备讨伐东吴时,赵云曾极力劝阻。
他认为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非东吴,应该先集中精力对抗曹魏,待消灭曹魏后,东吴自然会臣服。
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赵云的战略眼光,他能够从蜀汉的整体利益出发,看清当时的局势,避免蜀汉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然而,此时的刘备正被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的怒火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赵云的劝阻,执意率领大军讨伐东吴。
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蜀汉的国力也因此受到重创。
赵云在此次战役中,虽然未能改变刘备的决策,但他依然尽职尽责。
在刘备兵败撤退时,率领军队奋勇断后,保护刘备安全退回白帝城,为蜀汉保留了一丝元气。
赵云的一生,虽然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也没有像马超、黄忠那样获得极高的爵位和官职。
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武。
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是冲锋陷阵、保护主公家眷,还是直言进谏、为蜀汉谋划,都做到了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他的事迹,不仅被记载在正史之中,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