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春季,陇山地区爆发的街亭战役对蜀汉政权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
此役作为诸葛亮首次北伐的关键节点,其失利对蜀汉复兴大业造成了深远影响。
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马谡未遵循诸葛亮预设的防御部署,直接导致这一战略要地的失守。

此战发生时,魏蜀吴三方势力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其胜负直接影响了后续三国格局的演变。
自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曹魏朝堂普遍认为蜀汉已无抗衡之力,将军事重心转向东线,全力抵御孙权的东吴大军。
陇右地区作为连接蜀地与中原的战略枢纽,长期处于防务空虚的状态——守军不足万人,粮草储备仅够支撑三个月,连边境的烽火台都常常因士兵懈怠而熄灭。
诸葛亮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战机,于公元228年正月悄然集结五万蜀军,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名,兵分三路北伐: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出斜谷充当疑兵,牵制曹魏关中主力;一路由魏延率领,攻略武都、阴平二郡,打通粮道;而诸葛亮则亲率主力,直扑祁山。
蜀军的突然出击,让曹魏朝野震动。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守将见蜀军势如破竹,纷纷献城归附,短短十余日内,陇右五郡已失其三。
消息传到洛阳时,魏明帝曹叡正与大臣们商议春耕事宜,听闻此讯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亲赴长安督战,并任命名将张郃为统帅,率领五万精锐骑兵,星夜驰援陇右。
此时,街亭的战略价值骤然凸显——这座位于陇山山脉中段的小城,是魏军进入陇右的唯一通道,其地势险要,主道狭窄仅容两车并行,两侧山峰陡峭,易守难攻。
谁能掌控街亭,谁就等于扼住了战场的命脉:若蜀军守住此地,便能为诸葛亮争取足够时间巩固陇右,进而挥师关中;若街亭失守,蜀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此前的战果将尽数化为泡影。
肩负守卫街亭重任的,是诸葛亮极为器重的参军马谡。
马谡出身荆州名门马氏家族,其兄长马良曾是刘备麾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私交甚笃。
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对《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倒背如流,常常与诸葛亮彻夜探讨军事谋略,曾在南征孟获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深得诸葛亮赞赏。
但刘备临终前,曾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最终,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街亭守将,并派经验丰富的副将王平辅佐,同时反复叮嘱:“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汝须依山傍水,当道下寨,切勿有误。”
公元228年2月,马谡率领两万蜀军抵达街亭。
站在高处俯瞰战场,他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严格遵从诸葛亮的指令,在主道两侧构筑营垒,还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部署?
从军事常理来看,“当道下寨”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街亭主道狭窄,蜀军只需在此修筑防御工事,配备弓弩手与擂木滚石,便能有效阻挡魏军进攻。
更重要的是,主道南侧不远处有一条溪流,水源充足,既能保障士兵饮水,又能维持粮草运输。
副将王平也多次进言,恳请马谡按诸葛亮的指令布防,但马谡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若将军队部署在街亭南侧的南山上,既能俯瞰魏军动向,又能在魏军进攻时发动俯冲,一举击溃敌军。
马谡的这个决定,暴露了他致命的短板——精通兵法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
南山虽地势较高,但山顶平坦,无险可守,且山上没有水源,士兵饮水需下山取用;更重要的是,南山四周无屏障,一旦被魏军围困,蜀军将陷入“无水可饮、无粮可食”的绝境。
王平看出了其中的风险,反复劝阻:“参军,南山虽高,却无水源。若魏军断我水道,我军必乱!”

但马谡此时早已被自己的“奇谋”冲昏头脑,不仅不听劝阻,反而斥责王平:“汝乃一介武夫,懂什么兵法!韩信当年背水一战,不也大胜敌军?我今居高临下,正当效仿古人,破敌建功!”
最终,马谡下令将主力部队调往南山,仅留少量士兵在主道设防,而王平见劝阻无效,只得暗自调派一千士兵,在山脚要道构筑简易营垒,以备不时之需。
就在马谡完成布防的第三天,张郃率领的魏军便抵达了街亭。
这位身经百战的曹魏名将,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历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无数硬仗,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他抵达街亭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勘察蜀军部署。
当得知蜀军主力驻扎在南山上时,张郃当即大笑:“马谡竖子,不知兵法!”
随后,他迅速做出部署:一方面派两万士兵封锁南山下山的道路,切断蜀军水源;另一方面,派一万士兵进攻山脚的蜀军据点,其余兵力则在南山四周构筑营垒,形成合围之势。
魏军的行动极为迅速,不到一天时间,便完成了对南山的封锁。
被困在南山上的蜀军,很快便陷入了困境——士兵们饮水耗尽,口干舌燥,军纪开始涣散。
马谡多次下令突围,试图打通水道,但魏军早有防备,蜀军每次冲锋都被弓箭击退,伤亡惨重。
更糟糕的是,马谡在军队管理上毫无章法,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记载,他……
“举措烦扰,不知变通”。
在士兵缺水缺粮的情况下,仍强令士兵修筑复杂的防御工事,导致士兵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公元 228 年 2 月 28 日清晨,张郃见蜀军已陷入绝境,下令发起总攻。
魏军从四面八方向南山冲锋,而蜀军因饥渴交加,早已失去抵抗之力,纷纷溃散。
马谡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少数亲信突围逃走。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诸葛亮的大营时,这位蜀汉丞相正在筹划进攻天水郡。
听闻此讯,诸葛亮手中的羽扇轰然落地,他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失望与痛心。
此时,魏军已逼近蜀军主力,若不及时撤退,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诸葛亮只得下令撤军,此前归附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再度落入曹魏手中,数万蜀军将士的血汗付诸东流。
经此一役,曹魏彻底重视起陇右防务,不仅增派兵力驻守,还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蜀汉再难找到如此绝佳的北伐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对马谡部署的反应,极具戏剧性。
当司马懿最初得知诸葛亮派军驻守街亭时,这位以沉稳著称的军事家曾对儿子司马昭感叹:“诸葛亮真乃神人!街亭乃陇右咽喉,他竟能先我一步派兵驻守,吾不如也!”
但当探马禀报蜀军舍水上山,将主力部署在南山上时,司马懿先是神色凝重,随即放声大笑,对司马昭断言:“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在司马懿看来,居高临下看似是明智之举,实则犯了兵家大忌 —— 战争的根本,在于保障军队的生存与补给,一旦失去水源与粮道,再高明的战术也无济于事。
他直言马谡 “徒有虚名,庸才耳”,这番评价不仅是对马谡个人的否定,更是对 “纸上谈兵” 者的辛辣嘲讽。
司马懿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
若马谡当初遵从诸葛亮的指令,在当道下寨,至少能形成短期的坚固防御。
魏军若想攻克街亭,要么付出巨大伤亡强攻,要么陷入漫长的围困 —— 而无论是哪种结果,都能为诸葛亮平定陇右争取宝贵时间。
届时,诸葛亮或许能巩固陇右防务,打通与西域的联系,为蜀汉争取更多的资源与盟友,北伐的局势也将彻底改变。
马谡的悲剧,本质上是军事理论与实战脱节的必然结果。

王平三次进言,反复强调水源与粮道的重要性,但马谡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 “兵法幻想” 中,将战争视作经史中的传奇故事,而非血肉横飞的生死较量。
他妄图复制韩信背水一战的奇迹,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韩信背水列阵前,早已算准士兵的心理,知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 能激发士兵的斗志;而马谡的部署,只会让士兵陷入 “置之死地而必死” 的绝境。
从更深层次来看,马谡的失败,也是蜀汉人才困境的缩影。
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了关羽、张飞、黄忠等一大批中生代将领,人才断层问题极为严重。
诸葛亮执政后,虽致力于培养新人,但可用之才寥寥无几 —— 魏延虽勇猛善战,却性格孤傲,难以统领全局;赵云年事已高,难堪重任;王平虽经验丰富,却出身行伍,文化水平有限,难以独当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破格提拔马谡这类谋士型人才,希望他们能在实战中成长。
但遗憾的是,当理论家遇上实战家,结局早已注定。
此外,蜀汉的北伐战略本身也存在先天缺陷。
诸葛亮选择祁山道北伐,虽然避开了曹魏的主力,但这条路线需要翻越秦岭天险,补给线长达千里,粮草运输极为困难。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军每次北伐,粮草损耗都超过三成,往往因粮草短缺而被迫撤军。
蜀汉国力远逊于曹魏,人口不足百万,兵力仅十余万,这决定了蜀汉的战争必须速战速决,而马谡的失误,恰恰将蜀军拖入了最忌讳的持久战,最终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十四年前的夷陵之战中,陆逊也曾凭借地利,在猇亭击溃刘备大军。

而蜀汉北伐属于劳师远征,士兵远离家乡,水土不服,粮草短缺,士气本就低落。
同样是 “凭借地利” 的战术选择,在不同的战略背景下,结果却截然不同。
诸葛亮晚年在《诫子书》中写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也暗含对街亭之战的反思。
彼时的蜀汉,刚刚经历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力虚弱,民生凋敝,最需要的或许不是急功近利的北伐,而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但诸葛亮深知,曹魏的国力远胜于蜀汉,若不趁曹魏内部尚未稳定之际北伐,待曹魏巩固统治后,蜀汉将更无还手之力。
马谡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是蜀汉整体战略急躁的缩影 —— 一个尚未恢复元气的政权,却要挑战占据中原的强敌,本就是一场冒险。
跳出战术层面,从宏观历史维度来看,即便马谡守住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取得成功,蜀汉也难以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曹魏占据当时中国最富庶的九个州,人口超过四百万,兵力达五十余万;而蜀汉仅有益州一地,人口不足百万,兵力仅十余万。
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人才,蜀汉与曹魏的差距都极为悬殊,这种差距绝非一两次战役的胜利所能扭转。
诸葛亮深知此理,却仍坚持北伐,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仍在筹划新一轮北伐。
他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当我们今天追寻 “若马谡当道下寨,街亭能否守住” 这个问题时,实则是在追问:在注定失败的征程中,坚持是否有意义?
诸葛亮用他的生命给出了答案 ——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是否取得胜利,而在于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选择为理想奋斗到底。
历史虽无如果,但那些充满遗憾的 “可能”,让我们读懂了人性的光辉与执着,也让街亭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永不褪色的印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