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孩子一上三年级,好像变了个人?
一二年级时,是别人眼中的小学霸,门门功课100多分,可一上了三年级,成绩就晃晃悠悠的,跌到七八十分是常态。
这时你心里可能开始打鼓了:“别人家的娃,低年级时还是个小透明,可现在思路清晰,对答如流,成绩更是蹭蹭涨。我家这个,到底是还没‘开窍’,还是之前的老底儿‘露馅’了?”
想知道孩子正处在哪一边,其实不用猜,留心观察下面这5个生活细节,答案就自动浮出来了,准得可怕:
1.聊学习,听他说是“方法”,还是记“答案”当你和孩子聊起刚做过的题目时,留心他的话。
若他会兴奋地跟你说:“妈妈,我发现这种题都有一个规律……”,他开始主动总结方法,能举一反三,说明他有自己的思考了。
反之,学习靠死记硬背,题目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问他为什么,他只会茫然地回答“老师没这么讲过”,那说明依赖的是记忆,而非理解力。
2.看书时,是沉浸在“故事里”,还是在“数页码”孩子能抱着一本不带拼音的书,安安静静读上好一阵,读完后还意犹未尽地跟你分享,说明他不仅读懂了字,更读进了故事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可如果看书老是小动作不断,你问他讲了什么,脱口而出就是”不知道“,那阅读于他而言,就还是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远未达到享受的层次。

想要把自己的想法理顺,要有一定的输入,才能表达出来。
当孩子能把一件事写清楚,甚至带点小情感,比如他写天热,不是干巴巴的“很热”,而是“连楼下的流浪狗都趴在树荫里,舌头吐出来”,说明他平时有稳定的阅读输入,而且还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的那种有效阅读。
作文,是孩子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当他下笔的那一刻,字词储备、逻辑思维和情感表达,全都一览无余。
如果孩子只能写三四行,而且通篇是“很高兴”、“很好玩”之类的空话,为了凑字数急得抓耳挠腮,那就算他大量做题,成绩也很难提高。
4.做数学题,是“理清思路”还是“胡乱拼凑”面对应用题,孩子能不慌不忙地把解题步骤,逐步讲给你听,思路清晰,嘴里念念有词地分析着数量关系,说明他正在学习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要是一看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就发蒙,看见应用题就害怕,或者干脆放弃,你问他,他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那表明他还在数学的门外徘徊,没有找到入门的方法。
5.学习,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动应付”这个最好辨别。
对新知识有好奇心,会主动问“为什么”,能自己安排作业顺序,学习不用催,那就是“开窍”的迹象。有明显的畏难情绪,你不坐在一旁,他就不做,证明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5个小细节,犹如5面镜子,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如何,我们照一照就知道了。
那孩子“漏底”的信号偏多,该如何精准帮扶孩子?
①改变对话方式
孩子的语言能力跟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密切相关。平时跟娃交流时,要适当加些修饰语,多使用长句或复合句、长句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
你想让娃帮你拿一本书,你平时可能会直接说,“崽崽,拿那本书过来。”
现在不妨这样说:“儿子,帮我拿一下周六在图书馆借回来的、放在书架第一格的那本有红色圆点的书。”
孩子为了听清你的内容,他肯定要用心去听、去感受、去思考,潜移默化之下,孩子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而且比在那使劲刷题管用得多。
②大声朗读
朗读同时激活视觉、听觉和运动皮层,多通道输入能深度编码记忆,帮娃提升专注力、理解力和语感。我们可定个小计划,让娃每天坚持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故事。
③每天读10页书
课外书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孩子还没养成习惯之前,目标就定小一点,每天读10页就好,后面再逐渐叠加上去。
一个故事里,总会有几个生字或复杂的句式,父母如果能坚持睡前念给他听,他就能更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等他认为听故事是睡前自然而然的事,再慢慢放手,渐渐地他就能自主阅读了。
④刷题
刷题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找出孩子的弱项是什么,然后找到一本能针对性解决问题的优质练习册。若孩子还停留在具象思维,那让他画图,这样看得见摸得着,他就理得清了。

那“开窍”的孩子,又怎么做,才能让他乘风而上呢?
小苗破土了,这时赶紧施肥搭架,它才能蓬勃地往上生长。孩子开窍了,也要顺势而为,让他的思维再上一层楼。毕竟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系统。
①做他的陪练
孩子做对题,别急着夸,多问一嘴:“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别的思路吗?”
或者,周末让他拿出一个最典型的题,让他做小老师,用自己的话讲给你听。他能讲明白,那就是真的吃透了。
②阅读上点“硬货”
人不能光吃白米饭,除了白色,每天还要吃些红、黄、绿、紫、黑、棕,才够营养。其他6种颜色从哪里来?从五谷杂粮里来。
读书也一样,要多吃“硬货”,比如科普绘本、历史、人物传记,多带他去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把知识和真实世界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训练到孩子的思维,让他变成一个思考型的学习者。
③培养输出型爱好
知识有输入,有输出,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光有输入,就算你塞得满满的,也吸收不了多少。
当孩子习惯了输出,提取信息就如探囊取物,应对考试或挑战时,自然就能找到最优解,来应对考试或挑战。
所以,我们帮娃培养一两项,能够长期坚持输出的习惯,例如写日记、制定学习计划、做读书笔记。
或者,让他搞个小课题研究,比如《猫为什么能从高处跳下安然无恙?》,让他自己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得出结论,锻炼他的检索、分析、整合能力。
以上是美妈最近一些思考与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