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元稹病逝这一年,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看透生死富贵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公元830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吐蕃维州副使悉怛(dá)谋请降。然朝廷诏令还未下达,悉怛谋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公元830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吐蕃维州副使悉怛(dá)谋请降。

然朝廷诏令还未下达,悉怛谋因等不及,已经率士卒和百姓涌入成都。

维州(今四川理县)乃要冲之地,为了占据天险,吐蕃曾提前二十年嫁女子入城生育,以作内应。因此“安史之乱”后,维州为吐蕃所占,号“无忧城”。

前西川节度使韦皋屡攻维州而不克,此时悉怛谋主动献降,并且人已经入蜀。李德裕骑虎难下,未诏而派兵,先占据了维州。

为此,李德裕遭牛僧孺弹劾,主张将维州及降将还予吐蕃,以免引起战事。

时李宗闵、牛僧孺皆在相位,文宗和百官商议过后,纳牛僧孺谏。结果,悉怛谋被遣返后,吐蕃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其处决。

“悉怛谋降唐”,也成了唐史尤为著名的事件,至此“牛李党争”愈演愈烈。

尽管此时,白居易为了躲避党争,已经请求分司东都,任太子宾客。但依旧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果然,次年连养老赋闲的东都,在人事任用上也发生了大变动。

先是留守崔弘礼病逝,朝廷以河南尹韦弘景充任,又以白居易除河南尹。

太子宾客乃正三品,河南尹为从三品,但中晚唐外官俸禄优于京官,所以白居易迟疑了许久才勉强就任,“老身欲起尚迟疑”。

可公元831年,却是白居易极为不顺的一年,先是儿子阿崔不幸夭折。

时阿崔刚刚三岁,为白居易五十八岁时所生,乃唯一的亲生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之痛不言而喻: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元稹,也在武昌镇署暴毙了。闻听噩耗后,白居易悲恸欲绝。

灵柩过洛阳时,白居易灵前哭吊,连作《哭微之》三首:

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

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

之后,白居易又亲自为元稹撰写了墓志铭。按照惯例,元家以七十万钱作润笔费,白居易自是不肯收,“文不当辞,贽不当纳”。

奈何“秦洛之间往返推辞,至于再三”,迫不得已,白居易将这笔钱转捐于洛阳香山寺,寻为元稹积善缘。

等一切都消停后,白居易回到任上,写下了一首《吾土》: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城东无主是春光。

人这一辈子,得心安处才是故乡,何必管它长安还是洛阳。在有水、有花、有竹的地方谋生,于抚琴、吟诗、醉酒之态居家;

像春秋隐士荣启那样自在,岂不逍遥,如楚国陆通那般,凤歌嘲孔丘,何等狂放。无须用银钱置办庄园宅邸,看看城东那块闲地,正是大好春光。

从诗中也能看出,经历党争风波,丧子、丧友之痛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白居易已经看淡仕途,寻求内心的宁静。

此前,文宗召白居易与僧人惟澄、道士赵常盈对御讲论麟德殿时,白居易还夸夸其谈,辞辨泉注,以至于上疑宿构,深嗟挹之。

可如今,白居易已入耳顺,再也没有了求胜之心。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总要经历些起起落落,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不过都是些身外之物。

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两手空空,离开的时候,依然什么也带不走。

所谓的通透与豁达,不过是活在当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