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求学的湖南第一师范,为何叫“第一师范”?有没有第二、第三师范?看完秒懂 1913年3月,不足20岁的毛泽东成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班的学生。 在第四师范,有两位后来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老师: 一位是袁仲谦,预科的国文、习字教员;另一位是杨昌济,在预科班教修身课。 对这两位先生的课,毛泽东非常爱听,并做了大量的笔记。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班学习了一年。 1914年2月,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毛泽东又随之转入。 当时的中师学制是预科一年,本科四年。由于四师是春季始业,而一师则是秋季始业,所以尽管毛泽东在四师已经读完一年预科,到一师后仍然只能继续读预科,直到秋季招生时为止。 他被编入预科三班,多读了半年预科。 到1914年秋,他才被编入本科八班,全班学生共有30人。 这样,从四师转到一师,他又学习了4年半的时间,1918年暑期才毕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第一师范或一师),坐落在长沙城南门外妙高峰下的书院坪,校址为城南书院旧址。 该校西临湘江,对岸是风景秀丽的岳麓山。 东南门紧靠粤汉铁路。 该校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始称湖南师范馆。 后清政府改设三路师范,西路、南路分设于常德、衡阳,中路即设立在长沙城南书院旧址,也即该校现址。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因路界名称不好,便将中、西、南三路师范改称为第一、二、三师范,这也就是第一师范这一校名的由来。 建立于宋代的长沙城南书院,是南宋理学家张南轩讲学的地方,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仅一江之隔。 朱、张讲学最盛时,来听讲者达千人之众。 两人过从甚密,两人及两书院间往来时过江的渡口后称为“朱张渡”。 城南书院在宋代盛极一时,至元代成了僧寺。明代又几度兴废。清道光年间,城南书院成了湖南最大的书院之一,湘中大儒曾国藩就曾藏修于此。
毛主席求学的湖南第一师范,为何叫“第一师范”?有没有第二、第三师范?看完秒懂
向向看历史
2023-04-04 01:14:27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