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无意间翻开了一本名叫《北极指南》的书,看着看着,他突然惊喜大叫出声。
这一叫,叫出了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也让我国摆脱了在南极考察时被处处掣肘的困境,自此在极地勘探领域获得了更多成就。
高登义在书中发现了什么?我国又是如何历经万难才终于在极地考察之中站稳脚跟呢?
《斯瓦尔巴条约》签订背景翻开的那本《北极指南》中,有一页赫然映入高登义的眼中,标题是六个大字《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条约作为近代那一堆屈辱条约中不怎么屈辱也不怎么显眼的一条,早已被人遗忘在记忆深处,但是这份条约在后来,对于我们极地考察工作来说,却是意义重大。
1925年4月,法国向北洋政府发来照会,照会中称,同为一战的战胜国,今邀请中国一起在《斯瓦尔巴条约》上签字,此后便可以享受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自由殖民、随意进出的权力了。
听起来是天大的好处,但拿到照会的段祺瑞却是气得直拍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先从斯瓦尔巴群岛的地势条件说起。
斯瓦尔巴群岛出于北冰洋与格陵兰岛交汇处,是位于北极圈边上的一块巨大飞地,当时的各个国家,还着眼与对各个大陆的殖民与积累资本,基地考察等科研活动寥寥无几。那他们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只为争夺在斯瓦巴尔群岛上的权益呢?
当时一战结束没多久,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肆虐横行,强国借助各种手段瓜分世界,《斯瓦尔巴条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
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人踏上了斯瓦尔巴群岛,他们发现这片群岛上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各个国家都想分一杯羹,于是他们就开始在这片美丽的小岛上肆意开发,疯狂抢夺资源。
这片岛屿此前从未有人踏足过,岛上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渔业资源、矿产资源......令当时的欧美各国十分垂涎。
由于没有任何管束,各国都随意上岛,不加保护地掠夺资源,还常常因为资源问题而发生纷争。这就导致,在一战之前,岛上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直到一战时,各国势力被召回,岛上的环境才没有继续恶化下去。
一战过后,为了剩余资源,欧美各国都想方设法,试图争夺这里的主权。
每个国家都不想看着这片宝地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但因为一战的损耗,各方都不愿意为了一个小岛的主权问题而浪费武力。争夺是没办法争夺的,放手也是不可能放手的,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让各国互相妥协,这就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由来。
1920年2月9日,英、美、单买、挪威、日本、荷兰等18个国家,经过轮番外交最终妥协签下了这份条约,条约规定,将斯瓦尔巴群岛应该被划归与离它最近的挪威的管辖范围之内,但是,其他所有签约过均可以享受与挪威同等的开发岛上资源的权力。并且可以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可以自由出入且不受挪威管辖。
1925年法国拉拢中国入伙,在条约上签字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增加协约签署的国家数量,以扩大该条约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其权威性。
照会送到段祺瑞手中之时,段祺瑞本以为这其中又有诈,不打算签字,但他的部下沈瑞麟对此提出了异议。
沈瑞麟在外交方面毕竟是专业人员,在仔细研究该条约之后,他觉得并没有陷阱,因此他向段祺瑞建议,不如签了这份条约,虽讨不到什么好处,但能稍微弥补一点北洋政府在人们中的口碑。
由于之前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还有不久之前的“金法郎事件”,北洋军阀政府在民间颇有点抬不起头。况且,当时的中国十分软弱,除了接受法国的“卖好”之外也别无他法。
之所以说此举为法国的“买好”行为,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执政期间,法国曾经提出过,想要归还庚子赔款中的未付部分,将这些赔款用来偿还中法实业银行的基金。但法国有一个要求,中方必须将货币兑换成法国所通用的法郎,再进行偿还。
当时法国经济下行,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迅速贬值。毫无经验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察觉到,这其实是法国策划的一场金融诈骗案。
在中国大量用银元兑换法郎之后,再加上出关所需的关税,算下来发现,这场赔付不仅没有使中国赚到一分钱,反倒损失了两亿银元。
因此,在法国又一次向中国卖好之时,中国才如此谨慎对待,生怕再次上当受骗。
沈瑞麟的意思是,这个条约目前看来没有危害到中方的利益。既然没办法拒绝,那不如在签订之后,放出风声,说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国讨到了一点好处,借此来挽回一点北洋政府的名誉。
段祺瑞听到此处,也领会了沈瑞麟的意思,虽然是一份不怎么起眼的条约,但仅就条文看,的确中国是得了好处的,因此也不再计较,大笔一挥就签了字。
1925年段祺瑞政府签署这个条约时,肯定没想到它会在几十年后给新中国带来巨大的收益。
至于北洋军阀政府想要挽回名誉的问题,早就在不久之后的北伐战争之中,与这份合约一起被人遗忘了。
在极地立足时间再来到1952年,这一年的12月,美、英、澳、新、法、挪、比、日、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表示,各国已经开始重视起对极地的考察与对极地资源的开发了。签订此条约的目的,也是为了达成“南极应永远为和平目的而使用”这一协议,使各个协约国能够共同考察、探索极地。
《南极条约》签订之后,每两年一次的南极协定会议一直顺利召开,各国一起商讨南极问题,资源共享。全人类一起探索开发南极,井井有序。
1983年,这一年的南极协定会议,是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的协议,本以为在这场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可以听到关于南极的有用信息,却没想到,中国代表当场被驳了面子,并且被当众请出了会议室。
当时在会上,需要投票之时,中国代表突然被告知,他们的投票无效。与会各国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在对于极地考察一事上,并无突出建树,也不了解南极的情况。因此在南极协定会议上没有话语权。
这场会议对于当时出席的中国代表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新中国成立多年,经济飞速发展,早已在联合国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了,却没想到在南极协定会议上,被人如此侮辱。
为了能改变这一局面,为了争一口气,中国产生了在极地建立自己的科考站的想法。
说干就干,1984年10月,仅在南极协定会议过去一年之后,我们就组建起了第一支南极极地考察队。第一批考察队成员共计591人,历经40天的艰难漂泊,终于将第一扇五星红旗插在南极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极地。
又经历了27个艰难的日夜,我们的科考队员们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在南极洲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南极的考察,在考察队队员们的辛苦努力之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继续南极考察的同时,我国又将目光看向了北极。
相比较起南极,北极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有《南极条约》的约束,各国可以共同对南极进行考察。但是北极在一片大洋之上,四周可以立足的地方,早已被周围国家占领了。
中国当时已经有了在南极考察的经验,也有了去考察北极的实力,但是因为找不到落脚点这一问题,迟迟没办法向北极进发。对于在哪里建站这个问题,大家也都是一筹莫展。
直到前文中所提到的,1991年,高登义发现了被历史所遗忘的《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条约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所有人都喜出望外。这份条约一经启用,为中国去北极科考的合法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成功拿到了考察北极的入场券。
由于北极的地势更加复杂一点,我们考察北极的步伐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在1999到2003年期间,我国曾先后组建了两支北极科考队成功前往北极,在2004年时,我国终于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起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五星红旗飘起在斯瓦尔巴群岛的上空,国歌奏响,中国人终于顺利地在这片冰洋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极地勘探事业的发展之所以要发展极地勘探事业,是因为地球的南北两极就犹如气候的调节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都与南北两极息息相关。可以说,发展极地事业,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更是为了科研,为了研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全球环境。
自从1983年,建立长城站开始,我们在两极勘探工作上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
1988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的目标是南极圈内东南角的吉拉斯曼丘陵。
90多天后,五星红旗在南极东南角飘扬起来,中山站建成了!
从那一年开始,为了更好开展工作,考察队成员们就一直留守与中山站,与孤独与寒冷作伴,醉心于南极的考察工作。
有如此坚韧不拔的考察精神,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就像是开挂了一样,在此后的几年中,又陆续建成了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在北极的考察中,也与冰岛联合建成了中—冰北极考察站。进展速度之快,研究成果之多,令世界各国为之侧目。
2004年,这一年非常值得纪念。北极的首个科考站黄河站就于这一年建立。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南极考察队的队员拉着100多吨的物资,向着“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出发了。
这次,南极科考队成员挑战的是要攀登向南极的最高点,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类能走到这个地方。那里海拔4093米,高寒加上缺氧的环境,几乎没有人类能在这里存活下去。
不敢想象队员们经历了怎样艰苦的攀登,终于在40天之后,得到他们的消息,成功了!经历四十天,人类终于在海拔4093的冰穹之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是属于中国人,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荣耀。
四年过去之后,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再次出发。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在冰穹A区域,建成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昆仑站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诞生了。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事业从南极大陆的边缘,进入到了南极内陆,这关键的一步,我们走得很漫长,也很坚定。
还记得1983年南极协定会议上的屈辱吗?当时,中国代表团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极地工作上有所作为,要打脸当时的各个国家。
终于,2017年,第四十届南极协定会议在北京顺利开幕了。自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后,中国于这一年,首次担任了东道主的角色。
在这场会议中,我国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这是一项白皮书性质的报告,介绍了我国在南极考察过程中所做出的成就与对人类的贡献,并且提出了“绿色考察”的倡议。
昔日被欺凌,被逼迫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如今站在这个位置,是极地考察小队用自己的生命与青春换来的。想到此处,不由的要感叹一句,中国从近代屈辱中走出来,走到今天,每一步都艰难且坚定,一步步走出了大国的风采。
《斯瓦尔巴条约》为中国给出的,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可以成功进军极地的通行证,之后的路,都是在全体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中越走越顺的。一步一步中,将小路走成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