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影响远比你以为的隐秘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却偏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念波聊健康 2023-08-13 20:40:09

创伤的影响远比你以为的隐秘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却偏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呢?

佩里医生认为:

创伤会引起痛苦,而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更不会冲淡一切。

创伤事件的影响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他在《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塞缪尔的男孩,很讨厌他的男老师。

而这位老师其实对塞缪尔很好,会主动和他聊天,主动帮他。

但只要老师一靠近塞缪尔,他就变得焦虑不安。

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佩里医生陪塞缪尔去看他爸爸。

他才发现端倪:原来,男老师和他爸爸用了同一款止汗露。

原来,老师身上的味道,和爸爸的味道是一样的。

而爸爸从小就对他不管不顾,一喝醉就打他。

所以老师一旦靠近塞缪尔,就激活了他大脑深处关于这个味道的记忆。

爸爸带来的痛苦、恐惧、情感忽视……立马浮现。

是这份熟悉感,触发了塞缪尔的应激情绪开关。

佩里医生发现,那些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体验,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随时被激活。

这种大脑对创伤应激反应的熟悉感,会一直影响一个人以后对关系的体验和理解,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就像塞缪尔,那位男老师对他很好。

但他感受到的不是老师的好,而是这个有父亲味道的人可能随时会伤害自己。

因为他的大脑记忆里,没有建立过关于父亲对自己好的体验。

他会觉得很不安。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他对老师很抗拒。

甚至会用暴力攻击老师。

而老师看到他的抗拒,也慢慢回避和塞缪尔的一切互动。

没有眼神接触,连一个微笑都没有。

这更强化了塞缪尔的感受:老师讨厌我,所以我做什么都不对。

于是,他和父亲之间熟悉的创伤关系再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

讨厌父母的人,会“遗传”父母的缺点。

被家暴的人,不管怎么劝说还是不肯逃离。

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也会找一个会家暴的伴侣,甚至自己变成施暴者。

被“渣男”“渣女”伤害过的人,还是会一次次爱上这样的人……

因为对TA来说,‘好’的感觉是陌生的。

熟悉的方式, 在外人看来是糟糕的痛苦,对TA来说反而是平静的,可预见的。

就像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的: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

就算是遇到了不一样的人,一旦反应模式被激活,互动模式依旧会重新复制。

就像塞缪尔和男老师,毕竟,被攻击后防御是本能。

很少人能在持续的敌意下,还依旧义无反顾地对你好。

这种模式如果没有意识到,没有刻意去调整、改变。

不仅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焦虑症##心理成长联盟##心理咨询##原生家庭#

0 阅读:22
念波聊健康

念波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