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巴,事半功倍。
一方面,我发现绝大部分得罪人的事情都是嘴巴引发的。
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是:你做了什么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但你说了什么,他们往往很在意。
远的不说,近的就说父母。他们为子女可能付出无上限,但,仅仅因为话说不到心里去,很多子女就疏远他们,甚至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我们对他人,付出基本上不可能超过父母对儿女。就更加要注意,嘴巴可能带来的麻烦。
但真的这可能属于意识盲区。以为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之后,发现对方不搭理自己了,不喜欢自己了,疏远自己了,甚至记仇了。
“我一番好意,咋就得不到回应呢”?
答案不是你没有好意,你往往做得很多又很好。你只是没管住嘴巴。
让对方觉得被冒犯了,被突破边界了,不被理解了,被鄙视了,被贬低了,被瞧不起了。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对他好”,他却解读了你的不好。
这不是什么人心隔肚皮,也不是狗咬吕洞宾,就是没有社会常识。
也没有人教我们这一课。
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听进去“忠言逆耳”(但其实我们也听不进去),千万!别!这样假设别人。
甜言蜜语,对99%的人有效。堆着笑的虚情假意,可能比板着脸的金玉良言,让对方更喜欢你。不要悲哀,很多事情的客观情况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想起了我观察过的高段位“茶”人。
最大的共性就是嘴巴甜,嘴巴子比谁都软,下起手来可能比谁都狠。
但是有几个人在乎这种真相呢?茶人往往是更受欢迎的人。更奇特的是,很多人哪怕被他们辜负利用了,第一反应甚至是不相信。就算被证实了,还在念念不忘他们的“好”。
茶人的大法,两个字总结就是嘴甜,维持了别人长久的自恋。
对比这两种极端情况,这种不合理之处,分分钟在提醒我们两件事。
看别人,尽量避免我们的原始配置。先不看他们怎么说,先看看他们对我们怎么做。
对他人又要反过来。意识到嘴巴(语言)的作用不亚于行动,甚至高于、远高于行动。才不会一条路走到黑。
管住嘴巴,真的比什么都难。
#我的神秘感只能维持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