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七十古稀
你不想了解人生的最后一站吗?
和年轻人谈退休?别人觉得你有毛病。
然而,老张医生却希望,我年轻的时候,有人和我好好谈一下退休那些事儿。因为,时光飞逝,当年16岁的大学生,转眼我,不再年轻。
退休三要素:
1. 健康:饮食,睡眠,锻炼,这得从小做起。
2. 经济:从前的米国的终身教授,退休后公资不变直到离世。而如今,每年自己投资,退休时可能上千万,也可能日不付出,全靠投资的能力和世界金融状态。
3. 心态:无论从前是一个怎样“天大的”人才,退休后就是公园炼腿的老头,要学会接受。更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阻碍了别的年轻人。
退休三个阶段:
1. 兴奋期:终于彻底自由了,天上人间住几月,五湖四海玩几年。早上看日出,晚上观晚霞。历史,文物,宗教,饮食,不吃透,不离开。这个过程,大概三到五年,大约65-70岁之间。有人早点,有人晚点。
2. 失落与适应期:工作,孩子,社会都不需要自己了。觉得自己变成多余的人。努力地寻找活着的理由。这个转变期,也是三到五年,大约70-75 岁之间。
3. 老人期:开始玩不动也忙不动了,也接受现实了。希望有人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安排自己的医疗。75-95岁之间。有人长点,有人短点。
前面的二个阶段,作为“人生赢家”的我们,依然有身体,有能力,经济实力,自己的事靠自己。
然而,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将和所有的老人一样,要靠别人。在我们父母一代,他们可以靠子女。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是生活在海外的人,必须早点做准备。
对于中产阶层,目前比较流行的办法是,买掉所有的住房,搬进高级养老机构,寻找与自己类似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群体,在医养结合的高级住宅区渡过生命的最后几年,甚至几十年。
美国没有农民工,也没有菲佣,很难找到贴心专业的保姆。因此,专业化养老机构就成了首选。按照现在的价格,每月五千到一万美元,应该可以找到相当不错的服务中心。
有人说把这个钱回中国养老(每月三万到七万人民币),饮食和服务应该更好。但是,在中国养老缺乏宗教文化的支持,以及制度上保证的一流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因此,许多在美华人中产阶层,还是准备75岁以后收收心,在一个气候适宜,安全舒适,有良好医疗条件的城市,慢慢向这世界告别。
别以为谈这些太早,别像从前的我们,觉得30岁离我们十分遥远!
更何况,你不想了解和准备人生的最后一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