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功劳巨大,为何不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在洛阳城南的云台阁上,悬挂着二十八位东汉开国功臣的画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然而,细看这份名单,会发现一

在洛阳城南的云台阁上,悬挂着二十八位东汉开国功臣的画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然而,细看这份名单,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缺席——战功赫赫的伏波将军马援。这位南征交趾、北击乌桓、西定羌乱的一代名将,为何在死后连功臣榜都未能进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将军跌宕起伏的一生。

马援的起步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兄长度日。年轻时的马援并不安于现状,他常对朋友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最初投奔陇西的隗嚣,被任命为绥德将军。然而,在出使洛阳见到光武帝刘秀后,马援被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深深折服。回到陇西后,他对隗嚣说:"刘秀才真是帝王之材,他开诚布公、气度恢弘,如同高祖再生。"这番话促使隗嚣暂时归顺了刘秀。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隗嚣再次反叛。此时的马援已然看清天下大势,他毅然带着家眷部曲,日夜兼程投奔刘秀。这一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东汉初年的军事格局。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征隗嚣。汉军行进至漆县时,因地形复杂,诸将犹豫不决。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马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命人取来米粒,在刘秀面前堆成山谷沟壑的形状,一一标示出各处关隘要塞。这个被后世称为"堆米为山"的创举,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沙盘推演。

刘秀看着米堆成的地形图,兴奋地说:"敌军全在我眼中了!"第二天拂晓,汉军依照马援标示的路线发起进攻,果然大败隗嚣军。这一战,奠定了平定陇西的基础,也展现了马援卓越的军事才能。

陇西平定后,当地的羌人部落时常作乱。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肩负起安定西陲的重任。他不仅用武力平定了先零羌等部落的叛乱,更注重推行教化,恢复生产。他奏请朝廷,将归顺的羌人安置在金城郡,与汉人杂居,教授他们农耕技术。在他的治理下,"郡中乐业",陇西地区重现太平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马援在陇西时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他废除了当地沿用的秦代旧律,推行汉代新律。这项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安定。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抗汉朝统治,攻城略地,声势浩大。已经四十六岁的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率军南征。

这场征战异常艰难。汉军不仅要面对顽强的敌人,还要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和瘴疠之地。马援率领水陆两军,沿海而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史书记载,他"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经过两年苦战,终于在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正月,将二征姐妹斩杀于禁溪。

平定叛乱后,马援没有立即班师回朝,而是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深具远见的措施:他重新划分郡县,修筑城池,兴修水利;废除落后的雒越律法,推行汉律;推广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最著名的是,他在象林南界立下两根铜柱,作为汉朝最南端的疆界标志。这些举措,奠定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原王朝对越南地区统治的基础。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马援凯旋回朝。刘秀赐给他兵车一乘,朝见时位次九卿。然而,还没等他在京城歇脚,北方的乌桓又来犯边。马援主动请缨,率领三千骑兵出塞迎敌。这一次,他再次展现了他"老当益壮"的气概。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方武陵郡的"五溪蛮"叛乱。六十二岁的马援再次请战。刘秀怜其年老,没有立即同意。马援当场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尚能征战。他慨然道:"男儿当效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句"马革裹尸"的誓言,从此成为中华儿女报效国家的千古名句。

然而,这次南征却成了马援的最后一战。部队深入险地,遭遇酷暑疫病,进军受阻。年迈的马援也染上重病,最终在壶头山前线病逝,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援的一生可谓战功赫赫:西定陇右、南平交趾、北击乌桓,最后殉职在南征途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最终却未能进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

首先,马援的去世正值一场政治风波。在南征途中,他的部将耿舒因进军路线与马援意见不合,写信给其兄耿弇告状。耿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这封信在朝中引发了争议。更不幸的是,马援在军中的政敌趁机诬告他当年从交趾带回一车"明珠文犀",有贪污之嫌。实际上,那车里装的是可用于治疗瘴气的薏米种子。

刘秀闻讯大怒。等马援的灵柩运回洛阳,家属甚至不敢将其葬入祖坟,只能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安葬。马援生故旧,无人敢来吊唁,场面凄惨。后来,马援的家人六次上书诉冤,真相才得以大白。刘秀下令严惩诬告者,但马援的名誉已经受损。

其次,马援与刘秀的继承人——汉明帝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马援的小女儿后来成了汉明帝的皇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德马皇后。汉明帝即位后,为防止外戚势力坐大,刻意压制马氏家族的声望。不将马援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正是这种政治考量的体现。

再者,从严格意义上说,马援并非刘秀创业时期的"从龙功臣"。他归顺刘秀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功绩都是在东汉建立后,为巩固帝国边疆而建立的。而云台二十八将的评选标准,更侧重于那些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元从功臣。

然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马援"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老当益壮"的奋发精神,远比一个云台阁的席位更加不朽。在岭南地区,至今仍遍布祭祀他的伏波庙;在西北地区,他兴修的水利工程依然惠泽百姓。他立下的铜柱,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他开拓南疆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马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乎一时荣辱。他们的功绩,写在辽阔的疆土上;他们的精神,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传颂伏波将军马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