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入葬前,在方城前的月台上搭起芦殿。从芦殿到陵寝门(琉璃花门),再从陵寝门到大殿搭起坡度缓慢的戗桥,这样,棺椁就能比较容易抬进芦殿里了。由于慈禧陵的方城到陵寝门距离较近,如果入葬前就把五供(炉、瓶、烛台)摆放到祭台上,五件器物的高度超过了戗桥的高度,这样,戗桥就不能搭了。鉴于此,五件器物(炉、瓶、烛台)先不摆到祭台上,等慈禧入葬后再摆上。
那么这五件器物做好后放在哪里呢?于是就在慈禧陵东墙外前后院相接的拐弯的旮旯建了三间库房,专门存放 石香炉、2个石花瓶、2个石烛台。于是就将这三间房子叫“尊藏五供库”。实际上,把地宫内的2个自来石、4个龙山石也都储藏在了这座库房内。
慈禧入葬以后,将五供摆在了祭台上。两个自来石也在地宫用上了。四个龙山石移到了慈禧陵神厨库内。然后将库房拆除。
慈安陵的情况和慈禧陵是一样的,在慈安陵的西墙外拐角处也建了尊藏五供库。等慈安入葬后,想将五件器物将西墙扒开个豁子门运进院内时,风水官说不宜动土,不能扒开豁子门。没有办法,只得搭架从西墙墙顶上把五件器物运进了院内。随后把五供库房拆除。
慈安陵的尊藏五供库拆得很彻底,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可是慈禧陵的官员工作懒散怠慢,不认真负责,把库房拆得不十分彻底。直到现在还有遗址,能看出来槛墙是干摆砖。
也正是这个遗址,告诉了我们这里曾建有尊藏五供库,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要建五供库的原因。这个遗址承载了历史的许多信息,是历史的见证。能够保留下来是很可贵的。
多年来,我非常担心一旦有哪位当官儿的不了解情况,看到那里有一堆建筑垃圾,影响观瞻,“好心”地让人把这个遗址清除干净,那就糟了。
我认为应该把这个遗址清整一下,露出明显的库房基址,设立文字说明牌,向游人宣传这一历史信息,当成一个参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