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五晚上,我赶完稿子,看见孩子蔫蔫地趴在书桌前,一看作业登记本,还有字典没查,数学没做,我心里又急又气,正想批评他,但想到骂他也无济于事,让他冲凉睡觉去了。
辅导作业这2年,一到写作业时间,我们家就鸡飞狗跳,最近好了很多,孩子配合度高了,效率高了不少,我也有更多时间专注自己的事情了。
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呢?我想除了孩子有点懂事了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我带他做这5件赋能小事,滋养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自驱力:
1.每天发一会呆大脑仅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的能量,其中有六七成都用在DMN(默认模式网络)上。
在我们发呆、休息、冥想时,这个系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为当我们啥事都不干时,大脑都忙着整合内部信息,比如处理记忆、规划未来、连接不同知识片段。
孩子在学校里得到的刺激,已经足够多了,他们的身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疲惫得多。我们就别急着往他的小脑袋塞东西了,每天应该留出一些时间,允许他发呆、放松,哪怕只有10分钟,发木的脑袋,会变得无比轻松。

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合成,运动能产生“大脑肥料”BDNF,森林会释放负离子,新奇体验带来的兴奋,这些都能给孩子注入无限的活力。
秋假第一天,带娃去赏花拍照,万紫千红还不及花架下那一滩沙地。我默默地拍花,他全神贯注地垒城堡,偶尔相视一笑,美好的一天又过去了。
秋假第三天,带他植物园捡秋,拾松果,看茶花,用树枝搭建房子。累了,把野餐垫一铺,坐在草坪里,晒着太阳,啃着鸡爪,任凭时光悄悄溜走,又偷得半日悠然。
也许是太开心了,回家的路上崽崽说:“妈妈,我想每天都像今天这样过,开心快乐,有东西吃,还有我最爱的妈妈。”听得我心暖暖的。
是呀,人生不过是来世界体验一场,为什么非得把日子过得那么狼狈?
3.小事让娃说了算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论”告诉我们,自主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当他能决定自己穿什么、周末去哪里玩、怎么装饰自己的小书桌,他就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以前孩子一回到家,我就催他写作业,现在我把选择权交还给他,他反而会主动跟我商量:“妈妈我饿了,吃完饭再写作业,回家你要赶紧做饭才行”、“妈妈,我看完这本漫画,再刷牙”。

当他可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就不用像以前那样为那些小事来回争吵、拉扯了。
4.记录小胜利遇事后的第一反应,是习惯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是由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的。
为了引导孩子,主动去寻找一天中的美好瞬间,我现在每天会在Notion的能量星球日志里,记录他当天获得的小成就、小进步,小确幸,以此帮他写入乐观、自信的潜意识。比如:
“作业加餐了不抵触,做得又快又好。”
“跳绳失败十几次后终于成功,满头大汗也没停,崽崽是个不怕失败的小勇士。”
“看到我脚有水,用纸巾帮我擦,细心的小暖男。”
从决心做记录时,我就跟他说了,如果月底表格中的”今日高光”和“今日小成功”超过一半,我就随机奖励他一个他喜欢的玩具。
孩子听了特别高兴,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乐此不疲地分享小惊喜,今天被哪个老师表扬,做了哪些好事,有时甚至会主动创造惊喜,比如会主动学习,给我接水,让我记录更多。

睡前最适合跟孩子聊天了,因为杏仁核活跃度降低了,他心里那道“防御墙”已经卸下,不再那么喜欢争辩,他更愿意跟人说真话、掏心窝子。
而且睡眠期间,是海马体巩固记忆的时间,这时他把小烦恼说出来,坏情绪清空了,心里就舒坦了。
再聊一聊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比如吃到喜欢的菜、被老师表扬了、看到一只胖乎乎的猫。
如果当天怎么也没找到,那就从“星球日志”翻几条最近的给他读一读,让他知道,他每一次的小发现,小成功,小进步,妈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孩子每天枕着这些温暖入睡,那他不仅休息了身体,还加固了美好记忆,滋养了心灵,内心自然就会越发明亮、充盈了。
现在我才真切体会到,坚持带娃做这5件赋能小事,真的能看到孩子眼里有光、脑子灵活,而我也终于从无休止的拉扯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