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漫长的一天】
公元619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因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唐高祖李渊为嫡长孙赐名为李承乾。
一年后,长孙氏生下次子李泰。
又八年后,长孙氏生下三子李治。
秦王继位为唐太宗,即立李承乾为皇太子,早立国本,为的是绵延国祚。
太子幼时尚佳,乖巧得体,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太宗寄予厚望,选了忠直大儒李纲为太子太傅,耳提面命。
太宗考问其经世才能,出了题目,太子洋洋洒洒写了三页纸,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圣心大悦。
高祖病逝时,太宗专心居丧,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事,太子不辱使命,识大体,能听断,颇有章法,干得相当出色。
太子十七岁那年,却出了两个意外。
一是母亲长孙皇后过世,失去了至亲。
二是生病后脚落下残疾,自尊心大挫。
双重打击,再撞上青春期叛逆,太子瞬间换了一个人。
过往十几年的勤学苦读,谨慎小心,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
放纵后的畅美快意,太子食髓知味,自此贪乐废学,进退失度。
身边一群东宫辅臣着急了,不停地进谏,说得越多,说得越严厉,太子越是不听。
太子宠幸一名叫称心的乐人,寸步不离,同吃同住。
身边人告到太宗那里,太宗大怒,斩了这名乐人,太子伤心欲绝,日夜祭奠。
自此,父子之间的隔阂愈深。
太宗早早立下国本,大唐江山以后是太子的,心中对于次子李泰,似乎生下一层不可言的歉意。
再加上李泰的确聪明伶俐,故而获得太宗格外的宠溺。
太宗出去游玩时,总是带着李泰,有时实在不方便儿子跟随,一日不见便想得不行,放鸽子给李泰送信,每天来回数次。
李泰十六岁时,加封魏王,太宗舍不得其就藩,强行把他留在长安。
李泰长得胖乎乎圆鼓鼓,太宗越看越喜欢,从不催着他减肥,还想着他走路不方便,特许其在宫内乘轿往返。
有人跟太宗说,好多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太宗勃然大怒,把魏征、房玄龄等重臣叫过来,痛斥一番。
房玄龄倒无所谓,魏征却不依,据理力争,驳得太宗哑口无言。
最后太宗也承认自己有点过分了,赏了魏征千匹绢。
二十岁时,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
当年秦王也是二十来岁开具了文学馆,父亲这个举动让李泰多了几分联想。
这种出格的溺爱,惯得李泰任性放肆,更令他有了非分之想,太子之位可图。
等到太子彻底摆烂,跟父亲闹翻后,李泰觉得自己机会来了。
只要想办法把太子废掉,皇位肯定就是自己的了。
李治从幼年到青年,都是个乖巧懂事的人设。
读完《孝经》,太宗问他,你认为这部书中什么最重要?。
李治说,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服侍双亲,成年后尊奉君王,以达修身养性之目的。
君子尊奉君上,庙堂之中为国尽忠,退闲在家则想着劝谏君主过错,纠其偏恶。
唐太宗听了,抚掌称赞,说,你以此行事,必定能侍奉父兄,尽好臣子本分。
九岁时,母亲过世,李治哭得死去活来。太宗不忍,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其时太子无状,太宗已有废立之意,心目中的人选是魏王李泰。
百官们咂摸出皇帝的异常举动,有些人开始奉迎魏王,提前站队。
有人则直接跟太宗谏言,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真要换太子,那就早做定论。
太宗其时还没有想清楚,便推辞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他是嫡长子,我怎能舍长立幼呢?
李治知道自己并无胜算,就算废了太子,二哥必定排在自己前面。
心中毫无波澜,行事更加温良恭让。
公元642年,太宗朝会,问大家,如今什么事情最为急迫。
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天下安宁,四海承平,只有确定太子与诸王的名分最为紧要。
太宗认同,便跟魏征说,满朝臣属中,你最为忠直,想任命你为太子太师,去规制一下太子。
魏徵先是推辞,太宗固请,这才从了。
太子整日跟一帮不法之徒厮混在一起,心性大乱。
还跟下属说,等我做天子了,有劝谏者一律杀掉,杀他几百人,大家就会安静了。
即便能如魏征,也拿太子没有办法了。
魏王李泰加紧了夺嫡的步伐,网罗许多朝中大臣,暗中结为朋党,不时在太宗耳边念叨要换太子。
太子绝不甘心让魏王得逞,开始造谣李泰的罪过,后来索性派刺客暗杀魏王。
吏部尚书侯君集先前攻打高昌国时,私吞了很多财物,部属也有样学样,吞没战利品。
有司举报后,太宗狠狠责罚了侯君集。
侯君集因此胸怀怨恨,知道太子心迹,便跑来撺掇太子谋反,举起手说,这一双好手,当为殿下使用。
又说,皇上喜欢魏王,人所共知,我担心你步杨勇后尘啊。
汉王李元昌也来劝说太子谋反,还说,我看中了皇上身边的一个美人,琵琶弹得特别好,事成之后,请把那个美人赏赐给我。
这个请求让太子一下亢奋起来,觉得事情已然成功。
太子答应了李元昌的要求,开始筹措谋反的各种事宜。
很快,事情毫无意外地败露了。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太宗问群臣,该如何处置承乾呢?”
大家都不敢说话,过了很久,通事舍人来济进言道,陛下您一直都是慈父,那就让太子善终吧。
太宗从之。
公元643年四月初六,清晨,太宗与群臣朝会。
先下诏令,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于右领军府。
接着又说了,要立魏王李泰为新太子,众人并不觉得意外。
自从太子获罪后,大多数人都劝说太宗立魏王,只有长孙无忌请求立晋王李治。
太宗说了这些后,意犹未尽,又跟满朝文武说道,昨天李泰扑在我怀里说,终于成为我最亲近的儿子。
他还请我放心,说他虽有一个儿子,但他死的时候,必定会将儿子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
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呢,他为了我安心故而这么做,我心里很怜悯他。
群臣听完,面面相觑。
谏议大夫褚遂良跳出来说,此言大不妥,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君临天下,他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
从前您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却又去宠爱魏王,让太子心中失衡,魏王有了非分之想,故而造成现在的局面。
废太子谋反之事,必须引以为戒啊,您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请一定先安置好晋王。
为了把皇位给亲弟弟,宁愿杀死自己亲儿子,魏王的这番表态用力太猛了,反而显得很没有诚意,大臣们完全不信。
褚遂良稍微一点拨,局中人的太宗猛然醒悟,留着泪跟大家说,先等一下,让我再想想。
回到宫中,正好碰见晋王李治,孩子满脸忧愁。
太宗问他什么情况,李治犹豫了半天,说出了实情。
李承乾倾倒后,李泰开始担心李治,跑去威胁李治,说,我知道你跟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李元昌跟着太子谋反未成,已然自尽,你自己也要小心一点。
太宗听完李治的话,心中极其烦闷,开始后悔立李泰为太子。
中午,太宗去了右领军府,看望废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握住父亲的手,哭着说,我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要去谋反啊?
还不是因为李泰咄咄逼人,只能铤而走险,谋求自我保存,如果您真地立了李泰为太子,那就落入他的谋划之中了。
下午,太宗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叫来。
跟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此行事实在让我难以接受啊!
说完,用头撞床,又拔出宝剑要自刎,众人慌乱拦住。
等太宗平息下来,臣子们问太宗有什么要求,太宗说,我想好了,要立晋王为太子。
长孙无忌立刻答道,臣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
太宗又跟长孙无忌说,你们虽然与我的意见相同,但不知外朝会如何议论?
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召见文武百官,问一下便知道了。
太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集所有六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用心险恶,都不宜为太子。
我想另立一太子,你们可有合适人选,现在当面讲出来。
排除二个选项,只剩一个答案,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
众人异口同声,晋王宽厚,当为太子。
太宗十分高兴,听从了大家建议。
早上来上朝时,太宗心中的太子人选妥妥是李泰。
到了晚上,已然换成了李治。
漫长的一天之内,许多事情纷至沓来,太宗心迹转了无数重。
玄武门血迹未干,太宗绝不忍心自己儿子重蹈覆辙。
废太子已经和魏王结下了深仇,如果立魏王李泰,他日继位后,废太子必然性命不保。
于是,太宗立了柔弱温和的晋王李治作为太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如此用心,能够同时保全旧太子、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此刻的太宗,不只是君王,还是一位父亲。
(转自“李怡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