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没有打火机的年代,怎样生火做饭?难道天天钻木取火吗?   火能够带来亮光,

元昊聊文化 2024-03-14 16:24:45

古人在没有打火机的年代,怎样生火做饭?难道天天钻木取火吗?   火能够带来亮光,能够带来温暖,人们生产生活,尤其是古代的人最需要火,这种最为原始的能源,灯火点燃需要条件。在没有打火机的年代里,古人都是怎么起火的呢?   追根溯源的话,最为原始的方法肯定是钻木取火以及天然火了。   首先讲一下钻木取火,钻木取火,大家一般比较熟悉,就是用两颗木头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最后点着火。   但这也是需要技巧的,能够被点燃的用来钻木取火的木头一般含油质量比较高,而且还需要一些助燃的干草。   这种取火的方式效率比较低,完全不需要效率,但需要凭运气取火的,那就是天然火了。   在古代植被的覆盖率还是很高的,一个雷劈下来很有可能就会把树木点燃,被点燃的这些树木上,就会有火的存在。   人们需要用火就会拿一些木材把这些火引出来,派人看着不让火熄灭,等到用的时候再用其他的木材来分火出来。   这种获取火的方式比较容易,但是这种天然火如果看护不当就会熄灭,而且运气不好的话,很难遇上这种天然火。   在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的文明开始发展,人们取火的方式也就越来越多。   最经典的取火方式,可能就是用火石敲击出来的火花点燃枯草来引火,这种方式比较快捷便利,而且也比较安全。   等到南北朝时期的时候,更容易点火的东西就出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火柴。   火柴出现的年代其实比较早。   南北朝时期的有位宫女发现沾了硫磺的木棒,更容易被点燃,宫女用火石靠近火柴,两者发生撞击之后,就会有火星出现,在这之后,木柴就会自动燃烧起来。   不过跟火石相比,火柴虽然更容易点燃了,但它的危险度也更大一点,毕竟南北朝时期的宫女发现的是蘸取硫磺的木棒,容易燃烧,硫磺这种东西的性能并不稳定。   有的时候蘸取了硫磺的这些木棒,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就能够自燃。   人没有看过的情况下,这些火柴如果自燃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火柴的运用范围并不太广,大部分人想要点火的话,还是会用火石这种比较安全的工具。   等到后来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发现了更为稳定的物质,他们把这些比硫磺更为稳定的易燃物粘在木棒之上,配合砂纸进行摩擦,火柴就会起火,盒两边带有砂纸的火柴盒就出现了,这东西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与此同时,宋朝的人们,也发明出了新的点火工具,这种新的点火工具的名称是火寸条。   火寸条的制作也很简单,把杉木条放在硫磺里浸泡,等到使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被硫磺浸泡的这些杉木条虽然不会自动起火,也需要火石引发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要比南北朝时期的火柴要好的多。   这些容易起火的杉木条一般会被放在阴凉处被保存,等到使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当然,也有书籍曾记载,有部分地区的人们,会把松木切成特别薄的小薄片,再把这些小薄片上涂上硫磺,因为松木的油脂含量比较高. 再加上又有硫磺这种助燃剂,这种小薄片特别容易被点燃,总的来说,无论是火寸条还是这些松木小片,它们都算是改良版的火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见到个火星就比较简单了。   而至于现在,人们经常用的火柴,直到近代才被传入进来,在近代的时候,火柴被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火柴后来也逐渐被淘汰了,打火机和电能的发展,使得火柴这种产品也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虽然现代人点火的方式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但就算是没有电能和一些高科技能源的古代,人们点火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甚至于现在有一些地区的原始族群部落的人们,还保留着钻木取火的习惯。而且这些依旧利用钻木取火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火苗,所等待的时间也并不长,效率也算是比较高了。   古代人取火,其实没有现在的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毕竟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是需要生活做饭的,火源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灶膛里的余温,甚至都能点燃木材。

0 阅读:64
元昊聊文化

元昊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