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三个幸存者,留下了这一张照片,镜头中的他们眼神非常

红色的史纪 2024-03-25 12:03:04

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三个幸存者,留下了这一张照片,镜头中的他们眼神非常空洞,手指扭曲得像怪兽一样,皮肤上结了一层厚厚的伤疤,虽然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但是核辐射的阴影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2009年12月2日,日本画坛巨星平山郁夫离世的消息震动了中日两国,这位承载着和平愿望与深厚艺术造诣的画家,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卓越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曾是一名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拯救者,更是中日友谊的桥梁建造者。   回顾平山郁夫的一生,故事始于其晚年璀璨的成就。   他作为和平使者,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力图消弭战争带来的伤痛,特别是针对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他在日本国内发起并推动了一系列文物保护项目,最为显著的是对敦煌莫高窟的倾力保护,为此不惜奔波于中日之间,筹集巨额资金,最终促成“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建立,使得千年古迹免受进一步损毁。   时光倒流至1979年,平山郁夫首次踏足敦煌这片神秘的艺术宝库。   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的热情接待下,他目睹了那些瑰丽无比的壁画真迹,内心深受震撼。   自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敦煌保护之旅,同时也催生了他致力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和解的决心。   回到那个决定命运的早晨,1945年8月6日,15岁的平山郁夫在广岛亲身经历了原子弹爆炸的恐怖瞬间。   这场毁灭性的灾难让他饱受创伤,但也塑造了他坚定的和平主义信念。   他深知,只有深刻反思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于是他不仅在日本国内积极参与反战活动,更是在国际上不断呼吁和平,尤其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了深深的理解与尊重。   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时空,追溯至平山郁夫的少年时代,那时的广岛尚未遭受原子弹的摧残,依然是平静的海滨之城。   小郁夫生活在丰田郡濑户田这个静谧的小岛上,这里是平山家族的根基,他们曾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世家,尽管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全岛,家庭的底蕴与和谐仍为郁夫提供了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   年幼的平山郁夫在几个兄长的引领下,早早地触碰到了艺术的魅力。   每当家里的兄弟们挥动画笔,纸面上跃然而出的色彩与线条就像魔法般吸引着他。   那些时刻,狭小的房间仿佛成为了避风港,外面世界的喧嚣与混乱都被挡在门外,只剩下手中紧握的画笔与心灵深处那份对美的追求。   即使是在战争日益激烈的日子里,物资匮乏,生活困顿,平山郁夫也没有放弃他对绘画的热爱。   他会在能找到的任何纸片上涂抹,无论是废弃的课本还是泛黄的信笺,都成为他创作的画布。   那些作品虽稚嫩却充满生命力,透射出一个孩子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945年8月6日,命运在他十五岁那年发生了剧变,广岛的天空被烈焰吞噬,整个城市顷刻化为废墟。   平山郁夫在那次灾难中九死一生,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却在那一刹那破碎。   然而,即便身体承受着原子病的折磨,灵魂深处那份对艺术的坚守却从未动摇,反而愈发坚韧。   他将痛苦的记忆化作创作的动力,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内心的疼痛与对和平的呼唤。   战后的废墟之上,平山郁夫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的画作不仅仅记录了个人的苦难历程,更成为了一种无声的抗议和对和平的永恒祈愿。   在这片疮痍的土地上,一颗艺术家的灵魂在痛苦中砥砺成长,最终绽放出照亮黑暗的光芒。   平山郁夫一生的故事犹如一只报恩的白鹤,他以自身的力量编织出一幅幅和平与友谊的锦绣画卷,回馈给予日本文化滋养的中国大地。   他的离世并未带走他的精神遗产,反而激发了更多人为中日友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前行。   正如那只传说中的白鹤,平山郁夫在人间播撒下的和平种子,将在无数人心中生长繁茂,世代相传。

0 阅读:38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