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7岁清华教授周培源被催婚。朋友拿出一沓照片让他选女友。他漫不经心随意翻看,忽然眼睛一亮,直勾勾指着一张,笑呵呵说:“就她了。”朋友大笑:“好眼光!” 夕阳斜照,金色的霞光洒在燕南园56号那幢老旧却充满生机的宅邸上,庭院中的樱花树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段绵延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此刻,年近百岁的周培源先生一如既往地坐在轮椅上,面向卧病在床的妻子王蒂澂,他的眼神依然清澈明亮,仿佛时间未曾磨损他的温柔与深情。 “我爱你,六十多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 他仍旧嗓门洪亮地宣告着,尽管他的右耳早在五十岁左右就失去了听力,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妻子每日清晨的表白。 女儿们围在一旁,带着一抹尴尬却又感动的笑容,她们已习惯了父亲的“大声嚷嚷”,这份深情厚意,宛如一首流淌在时光里的浪漫诗篇。 思绪回溯到1929年的那个春天,年轻的周培源在清华大学任教,正值被亲友催婚之际,他随手翻阅着一沓照片,一眼便被那个温婉清丽的女子所吸引,一句“就她了”开启了两人相伴一生的缘分。 周家的气氛温馨而民主,即使是面对特异功能的争论,周培源也能幽默化解,与家人共享欢乐时光。 周如苹,这个家中的小公主,总是像孩子般扑向父亲的怀抱,享受那份独特的宠爱。 父亲的宽厚与豁达让她和姐妹们活得自在而坦然,他编的那个顺口溜:“老大我最疼,老二我最爱,老三我最宠,老四我喜欢。” 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成为他们温馨家庭的生动写照。 每年春天,樱花盛开之际,周家一行人总会携手外出踏青,父亲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如同呵护着世间最宝贵的瑰宝。 女儿们看着父亲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禁心生“嫉妒”,却又满心欢喜,因为他们有幸见证了一段旷世情缘。 时光荏苒,王蒂澂病榻之上,周培源的爱意未曾减退半分。 他每日清晨准时出现在床前,用尽力气重复那句不变的诺言,仿佛要用尽生命的力量,唤醒沉睡在岁月里的青春记忆。 那些过往的画面一一闪现:在昆明的“华龙”马上,在香山疗养院的窗台前,在师姐刘孝锦家的宴会上,他始终如一地看着她,笑得如孩童般纯真,她则在泪水中感受着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爱意。 当暮色降临燕南园56号的庭院时,那株古老的樱花树仿佛低语着一个跨越世纪的爱情传说。 它见证了周培源与王蒂澂之间的一生一世,两人的爱情如同它的年轮一般,一圈一圈镌刻在岁月里,每一圈都代表着一份深深的承诺和坚定的陪伴。 早年间,周培源在万千繁华中选择了王蒂澂,那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最初的邂逅。 自此,他们在生活的乐章中共舞,谱写了平淡而热烈的爱情协奏曲。 无论是烽火连天的动荡年代,还是学术研究的静谧时光,他们彼此扶持,共同经历了生活赋予的所有考验与磨砺。 周培源不仅是学界泰斗,更是一位温情脉脉的丈夫与慈父。 他在家庭中倡导民主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关爱而非权威,尤其对王蒂澂的爱更是溢于言表,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他常说自己家中有“五朵金花”,四朵女儿,一朵便是王蒂澂。 王蒂澂晚年病痛缠身,行动不便,然而周培源的爱情并未因此减淡,反而更加浓厚。 他每日清晨坚持陪伴在妻子身边,对她轻声细语地说出那句“我爱你”,那声音穿透了寂静的病房,传扬至儿女们的心田,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永恒旋律。 岁月无情,带走了周培源的听力,却无法带走他对妻子的柔情蜜意。 即使他人听不见,但他的心声却如雷霆般有力,那是对爱情的坚守,是对承诺的践行。 每一次清晨的告白,都在提醒着世人,真爱无需华丽辞藻,只需日复一日的守候与陪伴。 樱花树下,周培源与王蒂澂的爱情如同那树的生长,无论风雨如何洗礼,无论严冬怎样冰封,到了春天,总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地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美丽花朵。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历史,更是一份流传于世的情感遗产,温暖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爱的人们,让人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化作永恒的诗篇。
1929年,27岁清华教授周培源被催婚。朋友拿出一沓照片让他选女友。他漫不经心随
红色的史纪
2024-03-25 12:03:04
0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