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馆的评价:建是不妥当的,但也不赞成拆掉。   (在阅读文章之前

论芸有事 2024-03-30 16:57:28

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馆的评价:建是不妥当的,但也不赞成拆掉。   (在阅读文章之前,您可以先点击一下关注,以便后续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毛主席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中国能有今天样子也离不开毛主席的领导,所以在每个人心中,毛主席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神圣不可侵犯。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国家越来越和平,百姓越来越安康,毛主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生老病死。   毛主席年纪越来越大,长年的辛苦工作也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在1976年9月9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感到无比悲痛的时刻来临,那就是毛主席逝世。   当村子里的喇叭广播声回荡着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时,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停止了手上的动作,有痛哭,有震惊,无一例外,大家都无法接受伟人的离开。   当年,全国人民都处在失去毛主席的悲伤之中,同年十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在1977年的毛主席一周年纪念日正式开放,相信很多人都去瞻仰过毛主席的遗体。   毛主席就那样静静的躺在水晶棺里,利用先进的存放技术,使伟人一直被保存的非常好,而之所以建立毛主席纪念馆堂,也是因为毛主席被百姓所敬仰。   那么这里就成为了百姓寄存毛主席思念之情的地方,所以直到现在,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民排队都要见毛主席一眼,来表达对伟人的怀念与恩情。   然而事实上,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与毛主席生前的遗愿并不相符,了解过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   他生前一直主张死后一定要将葬礼化繁为简,不土葬,要火葬,节省土地资源,更不希望给自己建立纪念馆,一定要朴素的办理后事。   所以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立,与毛主席生前的愿望是相反的,但国家中央为了满足人民情感的需求,为了纪念伟人,还是建立了可以承托百姓情感的地方。   1980年,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来到了中国,想要采访邓小平,她一向以采访国家首脑人物而闻名,所以邓小平深知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都很重要。   一见到法拉奇,这位女记者不愧是让基辛格都下不来台的人,问的问题简单明了非常犀利,法拉奇对毛主席纪念堂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   在被问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遗像会不会一直保存时,邓小平也很客观的回答,那就是永久保留。   邓小平表示,新中国来之不易,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悬挂毛主席像是百姓的愿望。   在听到邓小平讲述毛主席生前主张人死后要火化,不主张浪费土地资源土葬,并且中央很多人都跟随毛主席签了字后,法拉奇又问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   法利奇问道毛主席纪念堂是否在将来会被拆掉,邓小平又大方冷静的回答,不赞成将纪念堂拆掉,建的时候是不妥当的,但是建了之后再改,百姓就会开始议论。   这次采访,法利奇接连问十分犀利的问题,长达四小时,而邓小平每一个问题都沉着应对,将最真实的想法告知,完美的完成了这次采访。   毛主席在人们心中永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而毛主席纪念堂,是人们对毛出席思念的地方,是情感的寄托。   信息来源:读者报《1980年,法拉奇采访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主席纪念堂概况》

0 阅读:287
论芸有事

论芸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