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视察上海,途经肇嘉浜,突然问陪同人员:“你看,这里和旧社会的贫民窟有什么本

红色的史纪 2024-04-20 17:09:18

周恩来视察上海,途经肇嘉浜,突然问陪同人员:“你看,这里和旧社会的贫民窟有什么本质区别?”   1953年10月,在一个有些寒冷的午后,周恩来总理坐车途经了上海的肇嘉浜。   这里曾是旧上海的贫民窟,狭窄的弄堂里挤满了破旧的棚屋,污水在街道上肆意流淌,小水坑里臭气熏天,蚊虫鼠蚁飞舞,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泥泞的小路上全是草鞋的黑脚印。   其实在50年代的中国,大部分城市跟这里没有什么两样。因为建国之初,很多设施都没来的及建设。但这是在上海,一面的纸醉金迷已经把这肮脏的另一面映照成了地狱。   透过车窗,看着窗外衣不蔽体的行人,矮小破旧的板房以及堆积如山的垃圾,周恩来总理的心情很沉重。   他叫司机停车,走下车在肇嘉浜逛了起来,他听着远处孩子们的读书声,向着那里的板房走去,他走进板房,看见孩子们笑着问:“孩子们,念什么书呢?学不学珠算啊?”   孩子们:“正在学语文,也学珠算......”   周恩来走到近前,翻了翻孩子们的课本,又和孩子们一起听了一会儿课才走。   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着肇嘉浜四周行人衣不蔽体,生活在污水旁,垃圾边,周恩来总理的内心很不平静。   终于,周恩来总理停下脚步,环顾四周,然后突然转向陪同的人员,问道:“你看,这里和旧社会的贫民窟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个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陪同的人员们面面相觑,纷纷不知道如何回话了。   总理的目光深邃,回忆起了曾经的上海,那是他年少求学时的上海。   他记得,旧社会的肇嘉浜是城市中最贫穷、最拥挤的地区之一。那里的人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孩子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成年人在艰苦的劳动中消磨生命,老年人在无助中度过晚年。那个时代的肇嘉浜,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是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缩影。   如今,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片土地,新中国的成立,一定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理的问题,也引起了陪同的人员们开始深思。他们开始对比新旧社会的肇嘉浜,思考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肇嘉浜之行,让周恩来开始关注肇嘉浜的情况,他又详细的向上海市领导同志了解了一些情况,并共同研究如何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1954年,上海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款750万元,用于改善肇嘉浜环境,填坑,筑路,盖房。几年过去,这里大变样,道路整洁,两旁绿树成荫。   当地政府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提升。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周恩来总理的问题,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拥有幸福和尊严的生活。

0 阅读:141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