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岛到中东:美国政客的核武器逻辑
美国一些政客老爱把广岛和长崎的事情拿出来给以色列撑腰。日前,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籍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与美国会听证会上质问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的一席话,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格雷厄姆(面向奥斯汀和布朗):部长先生,主席先生,请问你们认为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是正确的决定吗?
奥斯汀(点头):是的,参议员,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这是一个必要的决定。
布朗(附和):我同意部长的观点。
格雷厄姆(继续追问):那么,如果我们回到过去,手上有两颗原子弹,我们是否应该再次投下它们?
奥斯汀(回避正面回答):参议员,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格雷厄姆(转向以色列话题):那么,关于以色列的武器供应,我认为在危机时刻,我们不能停止向他们提供摧毁敌人的武器。
奥斯汀(未直接回应):我们与以色列的关系是坚固的,并将继续支持他们的安全。
格雷厄姆(强调):是的,美国应该给以色列他们战斗所需要的一切。以色列承受不了落败的后果,这对他们来说,是比广岛和长崎更严重的局面。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有能力保护自己。
如何看美国政客的对话?其实也不是很复杂,透露出几个信息:
1、美政客认为,“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手段,就得狠点儿”。就像他们说的,原子弹一扔,二战就收尾了,现在以色列要保护自己,用点硬家伙也是情有可原。但这话一出,道德就模糊了,毕竟原子弹造成的伤害,那是几十万人命。
2、这样类比挺让人不舒服的,历史情境差太多了。二战和现在的中东能一样吗?但美国政客的比较就是为了强调关键时刻“得下狠手”。日本心里肯定不乐意,盟友拿自家的伤疤当例子,美国政客这么一说,日本马上出面澄清立场,强调和平和反核武器的立场,“心理阴影”面积估计有点大。
3、这种言论其实是在给外界传递信号,就是说以色列的安全,美国是铁了心要保的,不惜重拳出击。这不仅是对以色列的承诺,也是对反以势力的一种警告,相当于心理战了。
从历史视角来看,美国政客拿广岛长崎来说事,有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有政治立场的展示,还有盟友间微妙的平衡,挺耐人寻味的。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当下政治意图的映射。
据报道,内塔尼亚胡曾对拜登耳话:你们也曾投下原子弹造成平民伤亡。内塔显然想通过历史的类比,强化其战争行为的正当性,将以色列的行动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和道德框架中,希望美国能理解,同时也带点求助的意思,希望美国能继续支持以色列,别太苛责。
延伸一下,美国原子弹的投放的确是加速二战终结的关键一环,但其引发的核武评价却历来错综复杂。
丘吉尔在得知美国原子弹的消息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他认为这将使盟军在无需苏联大量介入的情况下也能结束对日战争。事实证明,丘吉尔过于简化了核武器的影响,他后来复盘:如果认为日本的命运已由原子弹决定了,那就错了。它的失败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之前已经注定了。
毛泽东在核问题上展现了非凡的洞察与前瞻,他坚持认为原子弹本身不具备决定战局的力量,真正的力量源自人民的抗争。直至1961年,毛泽东依然视核武器为成本高昂且缺乏实战效用的威慑手段。
中国历来倡导“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核武器的真正意义远超物理破坏,它关乎道德、战略和国际秩序,更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政客重提历史事件,不只是打心理战策应以色列,更是对中东地区赤裸裸的核讹诈。别忘了,中东地区国家也有能力跨过“核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