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发达国家自己反应迟钝,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本文认为,中国对特斯拉的市

庚黑星君 2024-05-13 01:53:41

问题在于发达国家自己反应迟钝,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

本文认为,中国对特斯拉的市场准入标志着中国愿意在电动汽车领域继续开放。这种开放性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并促进技术交流。特斯拉的成功案例表明,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需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以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法规环境。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崛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结果。这种成本优势不仅来自政府补贴,还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国际竞争者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提高自身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本文提出,地缘政治挑战和国家安全风险的考量需要在国际合作和对话的框架内解决。通过建立全球标准和协作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安全和技术合作中的障碍。发达国家应当认识到,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共享资源,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也应当寻求合作和共赢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文章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关系问题。建议未来在解决挑战和促进合作方面,继续加强国际对话和跨界合作,以实现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Image

随着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离开北京,人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另一位高调的到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的访问不仅是一次高管之旅,他还会见了中国高层官员;它象征着在中美科技竞争不断升级之际的一次重要的外交接触。

在马斯克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宣布特斯拉获得了关键的汽车数据安全认证——这是唯一获得这项认证的外国电动汽车品牌。这取消了对特斯拉汽车进入或停放在全国“敏感地区”的限制。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特斯拉的关键时刻,也突显了当中国电动汽车公司进入其他市场的机会日益受到质疑的时候,中国仍然保持外国公司的市场准入。

产能过剩?

中国的这种开放姿态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最近表达的对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等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产能过剩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在最近的中国之行中,耶伦指出,政府补贴的这些行业产能过剩扭曲了全球市场,威胁到美国的工业竞争力和就业。

从2021年到2023年,前20名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从74.9%小幅下降至74.1%,这表明新进入者难以开拓重要的利基市场。在排名前20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中,近一半来自中国或由中国公司拥有。

尽管竞争激烈,但新进入者不断进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最近,以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而闻名的小米在三年内投资了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5.7亿美元),聘请了3400名工程师来发展其电动汽车业务。2024年3月,小米推出了首款电动汽车SU7,有望与特斯拉的model 3竞争。小米尚未概述其电动汽车全球扩张的具体计划。它在上市24小时内收到了近9万份订单,这表明它目前的生产能力可能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华为、腾讯和百度等中国科技巨头也以智能解决方案加入了电动汽车的竞争,尽管它们并不直接生产汽车。

到2024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占所有新车销量的45%,比2023年的35%有显著增长。这一转变可能标志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加速采用电动汽车的转折点。

成本优势

美国担心,中国“人为廉价”的电动汽车可能会涌入全球市场,威胁到其他国家汽车制造商的生存能力。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反补贴调查也反映出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忧日益加剧。调查称,中国政府向其电动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链提供的补贴有助于中国的低定价。

然而,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显著成本优势并不直接来自政府补贴。

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崛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务实政策的结果,这些政策使政府干预与市场动态保持一致。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主导技术仍不确定。直到2014年,业界才达成共识,将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域。随后,政府启动了一项为期十年的电动汽车国家补贴计划。

电动汽车不是中国的发明,但中国的工业实力已经将这些技术突破转化为具有成本效益的产品。2014年,马斯克公开了特斯拉的专利,包括5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935项发明专利。虽然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可以获得这些专利,但它们似乎主要在中国催化了重大进步。

政府的早期介入,特别是通过旨在刺激研发、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政策和补贴,极大地加速了电动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和采用。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广泛的生产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基础支柱。利用这些资产,特斯拉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存在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分享其专利,该公司还积极为当地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得益于其上海超级工厂的溢出效应。

事实上,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本优势体现在其二级创新能力上,包括快速的市场反应和地理位置接近的供应链所促进的敏捷、灵活的生产。现在,为了继续从中国市场获益,来自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采用中国制造的技术,在汽车上向“智能化”过渡。

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集中在两个关键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行业优势。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以其强大的传统汽车供应链而闻名。相反,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拥有强大的电子产品供应链和制造能力,为电动汽车提供大量电子元件和电池。这些区域内供应商的地理邻近性降低了这些供应链中的交易成本。

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重大投资不仅符合而且积极支持北京政府的战略愿景,即将该市定位为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关键枢纽。

智能特性

在结束对北京的24小时访问之前,马斯克与搜索引擎巨头百度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公司目前专注于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马斯克还同意向中国用户介绍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软件(FSD),并就在中国收集的数据转移进行谈判,以增强其自动驾驶算法。

特斯拉凭借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驾驶和能源消耗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华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S)利用激光雷达、雷达和摄像头来检测自动驾驶的路况,而特斯拉的FSD系统则将摄像头、雷达、超声波传感器与人工智能和计算系统结合在一起。该解决方案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处理传感器数据、识别物体并做出实时导航决策。特斯拉与百度的合作增强了其地图和导航功能,满足了政府对高级驾驶员辅助功能的要求。

授予特斯拉牌照,让其向中国司机提供FSD软件,将有利于消费者,但也可能给百度、小米和华为等本土公司带来竞争压力。特斯拉可能会再次成为催化剂,有可能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地缘政治挑战

引领电动汽车“智能化”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面临三大地缘政治挑战。

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前沿是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功能和无处不在的连接等智能功能,所有这些都需要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这些芯片主要由美国英伟达(NVIDIA)等公司提供。然而,这种依赖使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面临漏洞,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对先进芯片的出口禁令以及限制使用美国云计算能力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在追求利润的驱动下,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寻求全球扩张。例如,比亚迪在德国、巴西、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泰国这五个主要出口市场的份额显著增加,在这些市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出口价格明显高于中国,高出81%至174%不等。

然而,为销往海外的产品提供足够的支持存在挑战。如果没有本地维护和部件更换服务,就很难确保客户满意。在目标市场建立维修中心、工厂和供应链至关重要,但这一努力受到一些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审查甚至限制的阻碍。

对中国“互联”汽车技术(尤其是V2X通信技术)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的担忧已经出现。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这些电动汽车的出口面临障碍,数据主权和安全标准化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愿意扩大对特斯拉的市场准入,包括暂时批准美国公司的FSD,标志着加强国际合作迈出了显著的一步。特斯拉在中国的外交努力反映了创新、市场力量和国际政治的复杂相互作用。正如它之前刺激了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一样,其FSD系统的引入可能会刺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实现自动驾驶的可靠性需要全球协作和数据共享。展望未来,建立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标准将势在必行。

也许是时候认识到,发达国家在电动汽车市场面临的挑战不是中国的“产能过剩”,而是他们自己的行业对电动汽车转型的反应迟缓。这种拖延导致了发展效率低下和缺乏竞争力。

0 阅读:54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