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油车性能逻辑一样,电车也需要温控和散热的。过热会有啥影响?感知明显的就是快充功

智能车陈志 2024-05-16 09:52:55

跟油车性能逻辑一样,电车也需要温控和散热的。过热会有啥影响?感知明显的就是快充功率和效率

智界S7在我们手上两次充电,取10-80%这段,一次30分钟,一次24分钟

从充电曲线就看出端倪:持续驾驶后第一次去充电,触发温控降流后电流就一直低走没回升过;

而第二次充电快:原因就是同样超级液冷桩,同样触发温控降流后,电流(功率)还能回几次回升。不同点原因猜测:驾驶工况。第二次只是简单普通驾驶节奏去充电,强度没第一次大。

所以我们#智能车研究所# 充电榜单从来不单独拎「最大功率」这个点来宣传:

1、在没有品牌自建桩之前,第三方最大电流协议就只有400A,所以功率大家拉不开很明显差距。

2、最大功率维持性更影响体验:不仅要跑得快,还要跑得远跑得持久。

但无论如何,作为华为巨鲸800V架构的S7,这次能做到24分钟完成(比起之前30分钟),也算是扳回一城。只是温控降流还是比较粗暴,曲线不够线性。如果用户有长途长时间驾驶(or高温)触发温控,那找高压2C桩充完全足够,没必要特意找超级液冷4c-5c桩了。

0 阅读:46
智能车陈志

智能车陈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