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有尺,忍让有度。 《三字经》开篇即是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马克·

文化事昌秀说 2024-05-16 23:01:43

善良有尺,忍让有度。 《三字经》开篇即是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马克·吐温也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心存善念不错,与人为善也对,善心与善行当然值得肯定。 然而,善良若是失去了尺度,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反倒偏离了行善的本意。 1、善良若无尺,会伤到自己。 看到过一则故事。 有个善人,每天都会给自家门外的乞丐十块钱。 虽然没听到过对方的一句谢谢,还是默默地坚持了整整两年。 后来,善人结了婚,开销变大了,就开始只给乞丐五块钱。 这一次,乞丐说话了:“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 善人回答说:“我结婚了。” 乞丐闻言,一巴掌打在了善人的脸上,怒骂道:“你竟拿我的钱去养女人?” 这其实是个笑话,却又不仅仅是个笑话。 现实生活中,辜负他人的善良,甚至将别人的伸手帮忙看作理所应当,不但不思感激,反而不断索取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如孟非所言: 可这一百多万中,收回来的只有两万。 他上门去要账,别人非但不肯还钱,还对他恶语相向。 明明朱之文借给了村民们很多钱,还在默默地在为村里修路,做了不少的好事,口碑却越来越差,成了村里人口中的“白眼狼”。 王小波曾说过:“善良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错误的善良,不会给他人带来天堂,只会拖累你掉进地狱。” 老话说的好,升米恩,斗米仇。 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别人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善良若是失了尺度,被伤到的其实是你自己。 2、忍让若无度,会惯坏他人。 有句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在被教导:要懂得妥协。 然而,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说得好: “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适时的妥协,是一种进退有度、能屈能伸的表现。 可面对有些人,你的一再忍让,只会滋长对方的肆无忌惮。 三毛在出国游学前,曾被父母再三叮嘱:出门在外,凡事要懂得忍让。 一开始,三毛的确是这么做的。 住进学校宿舍后,她不光把自己的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主动帮室友们把活儿也干了。 久而久之,室友们开始觉得她理应如此,把铺床、打扫卫生、打水等事,都推给了她一个人干。 甚至于三毛的衣柜,都被室友们侵占,成了她们的“免费衣柜”。 三毛在《稻草人手记》中写到: “他们说吃亏就是便宜,如今我真是货真价实成了一个便宜的人了。” 忍一时,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变本加厉; 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深渊在侧。 忍无可忍的她,决定奋起反抗,不再做任人随意拿捏的“好人”,亮出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她的硬气,换来的不是继续针对,而是室友们的偃旗息鼓。 她们对待三毛的态度,奇异地发生了转变。 开始及时归还用了她的东西,甚至还会帮她打水、买饭。 正如余华所言:“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弗洛伊德也说:“任何关系,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边界,人没有愤怒,就像一个国家没有武装。” 忍让若是没有尺度,只会让别人得寸进尺。 反倒是你亮出了愤怒,才会叫别人有所顾忌。 3、善良应有尺,忍让须有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做人为什么要拒绝?” 有个高赞回答颇得我心: “很多时候,‘翻脸’代表着你的底线,保护着你的自尊,代表了在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被尊重。” 正如毕淑敏所言: “拒绝就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 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 与人为善,本是好事,但若是被别人“绑架”了你的善良,就该懂得及时拒绝; 懂得退让,本是智慧,但若是被一再逼迫,就该知道及时说不。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投我以桃,便报之以李;待我以怨,便报之以直。 看到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小伙子,路见不平做好事,扶了一位老人,反而被讹诈。 在警察调取监控还他清白后,小伙子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起诉这位讹人的老人,要求他登报道歉,并索赔一元。 他在乎的当然不是那一元钱,而是很多跟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都选择了不起诉,结果就是坏人越来越猖獗,不懂得收敛。 如果一直没有人站出来发声,此类事件只会越来越多,还会有更多无辜的受害者。 后来,双方达成了和解,小伙子把老人原本准备登报的钱,以自己的名义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就等于零。” 一颗良善之心,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光明。 但在此之外,也要懂得给这颗心武装上“铠甲”,免受无妄的伤害。 往后余生,仍愿你善良,但记得把握好尺度,掌控好分寸,温暖他人,也保护自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