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下面,我们将一同赏析这首诗。 诗的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展现了一幅春江潮涨、月挂中天的壮丽画面。这里的“海”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借指这富春江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宏伟。 看那,一轮明月随着潮水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意思是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每一处春江都在月光朗照之中。 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探讨自然与人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这种描写,既富有江南春色的明媚,又具有东方审美的含蓄。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巧妙地通过对比,将月光的皎洁和霜的寒气以及沙的明净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 诗的第三部分,诗人将笔触转向了人生哲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里的“无纤尘”寓意着人的心境的清静,与月光的皎洁相互映照,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开始对时间的起源进行思考,进而提出了人的存在和与宇宙的关系。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和江月的永恒,表达了自然恒久、人生短暂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的后半部分,主要描述了离别的愁绪和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诗人用白云和青枫浦的意象,表现了游子的离去和思妇的思念。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通过问句表达了对离人的关切和对思妇的同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里的“月徘徊”,实际上是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通过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对离人的深切思念。 《春江花月夜》的结尾,“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借用了鸿雁、鱼龙等意象,表达了思妇和离人对彼此的深切思念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和对家的渴望。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诗人通过描写江水和月光的流逝,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诗人通过比喻和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和思妇的思念。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用乘月的形象和落月的意象结束了全诗,同时表达了对离别的人们的祝福和思念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情,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从自然美景的描绘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正是因此,诗中融入了离别的愁绪和相思的情感,让读者同时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限美好。 是啊,对着月色,我们什么都可以原谅。时间会流逝,青山变汪洋,对着月色,我们的生活又是如此重要。 今夜,遥远的陌生人,月色刚好,祝你我晚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5-29 00:45:1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