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三期,你读懂了吗?
今天受大基金三期公司成立的消息刺激,半导体板块出现整体上涨。有好事者点评今天市场:
一日游不游,先不要妄下判断。重要的是抽丝剥茧,能否找到一些普通人没看到的东西。
坦率说,大基金三期这事保密工作做的蛮好的,之前市场完全没有认真演绎过。
今天中午看到大基三期公司成立的新闻,第一感觉就是规模很大,3440亿。5月24日,也就是上周五成立的公司,新鲜出炉。公司法人代表张新,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一级巡视员。现任国家芯片大基金董事、总经理 [1],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对比是最好的研究手段,我们对比比较下大基金一期、二期、三期的规模,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第一期规模987.2亿元、第二期2014.5亿元、第三期3440亿元。第三期规模超过第一期与第二期总和,可见国家对发展半导体决心之大之持续。
我们再来看看股东结构,股东明细如下图,总注册资金3440亿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央财政 1060亿
财政部600亿
国开金融360亿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100亿
地方国资950亿,主要北京、上海、广东三地
北京国资350亿,其中亦庄国投200亿、北京国谊亿元150亿
上海国资300亿,由上海国盛出资
广东国资300亿,其中深圳鲲鹏170亿、广州产投90亿、粤财投控40亿
银行1140亿
建行215亿
中行215亿
农行215亿
工行215亿
交行200亿
邮储银行 80亿
央企290亿
中国诚通100亿
中国烟草100亿
华润集团 50亿
中国移动 40亿
最重要的来了:这么大规模的三期会投哪些领域呢?先来看看一期和二期的投资情况:
一期。 根据投资名录统计,大基金一期公开投资公司为23家,累计有效投资项目达75个,投资范围涵盖半导体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从投资分布以及投资公司名录来看,大基金一期的重点非常明确:半导体制造,兼顾封测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比如,我们熟悉的中芯南方、中芯北方、中芯集成、华虹等都是都是晶圆代工厂,属于芯片制造环节的;而封测的则有国产龙头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另外,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国产EDA龙头华大九天、存储芯片龙头长江存储等都在列。
二期。由于美国从2019年打压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强,尤其针对国产芯片薄弱环节——芯片制造环节制裁力度不断升级;由此,大基金二期不仅延续了一期对于芯片制造环节的投入,而且还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如大基金二期投资金额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流向了中芯国际,为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大基金二期与一期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其投资于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力度明显加大,共投了7家半导体材料企业和6家半导体设备企业;这13家材料和设备相关企业投资金额数达千万元级别的有9家。
那么三期会投向哪些领域呢?我预计扶优扶龙头大原则不变,具体判断如下:
半导体先进工艺制造和先进封装会是绝对大头。三期3440亿超过一期和二期加总规模。这么大的资金规模,如果没有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封装这两个重资产消纳,这钱很难花出去。你想,比二期多出了1000多亿。合理推测:三期这次在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封装这块的投资权重,应该比一期和二期都要高不少。但投的肯定不是成熟制程,一定是先进制程。当前全球硬科技竞争最顶尖的AI领域,是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先进封装工艺(比如Cowos)合力。
存储及AI相关高速存储HBM。存储本来就站半导体1/3的市场规模,当前AI的竞争除了算力之外,随着AI集群网络化趋势,存力和运力反而是更为竞争的焦点。
严重卡脖子的一些关键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比如光刻机、光刻胶这类。注意绝对不是普通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在一些相对壁垒较低的半导体设备,当前国内很多半导体设备厂商已经开始内卷了,这间接说明国家大基金前两期的成效体现了。不过这块,我认为缺的不是资金,还是技术积累,这些领域需要的是时间。
做一个十多年的老分析师,一直密切跟踪中国硬科技发展。大基金从2014年成立至今正好十年,这十年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大基金叠加社会相关资金功不可没。如果不是美国的强加干扰,我相信中国半导体产业会发展的更好更顺利。
展望未来,我对中国硬科技之巅的集成电路,我抱有十足信心。美国只能阻碍,但绝不可能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向全球前列。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在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持下,在人类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牵引下,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国半导体人没理由不信心满满。唯一需求警醒的是:美国封堵我们,我们只能被动承受,但我们一定要对全世界保持开放。开放引入竞争,竞争看到不足,看到不足才能进步。
最后,欢迎各位读者进入知识星球与我进一步探讨更为深入与具体的投资方向,三期已经开启,每个关心硬科技的投资人的成长之路也必将开启新征程,希望我能有幸为您保驾护航。我平时也会不定期在知识星球上对一些最新科技动向做解读。帮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事物的底层逻辑,从而研究发现机会,行动创造价值,积累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