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心酸了!”上海,一位独居的六旬老人死亡多日后却无人知晓,直到邻居发现时,尸体却已腐烂生蛆,一辈子无儿无女,只留下九十多岁高龄父亲独自一人! (信息来源:河南商报,光明网,上观新闻,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上海某居民小区里,闲来无事几个邻居在街道谈笑风生,突然,一阵刺鼻的恶臭袭来。 寻臭味而去,众人发现臭气正是从一位独居老人的家中传出,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让人心悸的一幕,那位老人已经去世多日,孤零零地躺在床上。 据死者家属透露,这位阿姨今年63岁,未婚无子,只有一位九十多岁的父亲,她定期会和父亲联系,但并不与其同住,长期以来一直独自生活。 邻居表示,阿姨与父亲的关系十分融洽,对门的邻居称,上周五就闻到了臭味,当时以为是动物尸体的气味,并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出现幻觉。 随后,该邻居周末外出,回来后发现恶臭更加浓烈,遂向小区保安报告,最终引发了警方介入。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阿姨已经离世,尸体已经严重腐烂。死者的远房亲戚随后前来清理现场,并表示阿姨可能已经去世超过7天。 外甥女介绍说,阿姨性格安静,并没有透露自己患有基础疾病的迹象,平时也很少与家人交流,并表示自己在外地出差期间接到消息后才匆忙赶回。 就这样,老人在孤寂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直到去世,都无人知晓,要不是尸体腐烂的气味实在难忍,恐怕还要更久才能被发现。 听闻此事,群众无不唏嘘,有人发现老人床底下竟然藏着个存钱罐,里面有几万块钱,都是老人辛苦攒下的。 然而再多的钱,又哪里换得来儿女的一声问候、一个拥抱呢?这问候,是暮年最奢侈的温暖啊。 这位老人的遭遇绝非孤例,如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8亿,其中不少都是独居老人,尤其是60-65岁这个年龄段,子女外出打拼,基层关爱服务还未完全覆盖,正是最缺乏照料的群体。 对于大多数独居老人而言,日子过得并不滋润,儿女在外,父母独守空房,生病了无人送医,失眠了无处倾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寂寞中渐渐枯萎。 其实,只要稍加用心,这种状况完全可以缓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些适老化的智慧设备大有可为。 视频电话、智能家电,都能成为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哪怕身在远方,也能随时关注父母的生活起居,让老人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牵挂。 有人说,天下儿女心,孝在平时间。父母的爱,从来都是无条件、无求回报的,可儿女长大后,又有几人能报答父母的万分之一?反倒是抱怨多、埋怨多,无心感念父母的辛劳和付出。 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说话,已经成了一种奢望,现实中,像老钟这样孤苦无依、离世后才被发现的老人,又何止千千万万? 种种现象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还远远不够。相关政策亟待完善,尤其要重视60-65岁这个空巢老人集中的年龄段。 同时,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多些理解,少些抱怨,趁着父母还健在,多尽点孝道。天下父母心,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毕竟,再晚就没机会了。 老钟走了,以这样凄凉的方式,但她的故事不该被遗忘,因为它昭示着我们社会的不完美,还有太多太多像老钟一样的老人,在孤独中期盼关爱,在无奈中等待死亡。 让我们携起手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温暖所有孤寂的心,但愿今后,再没有老人惶恐地走向生命的尽头,再没有子女悔恨地洒下伤心的泪水。 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才配得上"文明"二字,才能不负"孝"的内涵,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让孝道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关爱常驻每一位老人心间。 人间自有真情在,何惧秋风秋雨时,愿天下儿女都能常回家看看,愿天下父母都能安享晚年!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河南商报2020-08-14发表的《上海一独居老人死亡多日无人知晓,邻居发现时尸体已腐烂生蛆》的报道。[心]
“太心酸了!”上海,一位独居的六旬老人死亡多日后却无人知晓,直到邻居发现时,尸体
论芸有事
2024-06-07 17:20: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