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回乡祭祖,见到等自己22年的童养媳,妻子却说:接她回家。 1953年,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取得胜利,中国社会逐渐稳定下来,许多久别家乡的解放军将领终于有机会回到故土,探望亲人。 当时担任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的易耀彩也不例外。他带着妻子范景阳和孩子们回到江西省泰和县,准备祭拜父母并修整老屋。 然而,这次回乡之旅,让他意外见到了一个久违的身影——他的童养媳张凤娥。 1917年,易耀彩出生在江西泰和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不得不承担家庭的重担。 1927年,易耀彩的母亲从亲戚家带回一个女孩,名叫张凤娥,比易耀彩大一岁。母亲告诉易耀彩,这是为他买来的童养媳。 虽然易耀彩当时还不完全理解“媳妇”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家中从此多了一个人。 张凤娥的到来并没有让易耀彩感到高兴,反而使他对生活的艰辛感受更深。家境的困窘迫使易耀彩不得不辍学,帮助家里干活,而张凤娥则承担了更多的家务。 她尽力照顾易耀彩,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对他的生活细心照料。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逐渐融化了易耀彩心中的抵触,两人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年岁的增长,易耀彩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1929年,12岁的他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红小鬼”。 红军的革命浪潮席卷江西,易耀彩的父母也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1930年,13岁的易耀彩正式参军,跟随红军大部队南征北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易耀彩参军后,家中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张凤娥的肩上。她不仅要照顾易耀彩的父母,还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 1934年,易耀彩在红军长征前回了一趟家,与家人和张凤娥告别。 张凤娥告诉易耀彩,她会替他守护这个家,等他平安归来。然而,命运的无情打击很快降临。 易耀彩离家不久,国民党的军队便进入了泰和县。由于易家全家人都是共产党,反动派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易耀彩的父母被杀害,父亲的遗体被抛入臭水沟,而母亲则被吊在树上,禁止收尸。 张凤娥因为外出干活,幸免于难,但她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无助。 对于家乡发生的一切,易耀彩一无所知。他在长征途中得知父母被害、张凤娥下落不明的消息后,心情沉痛万分,但只能将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继续奋勇作战。 几年后,易耀彩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了一名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易耀彩与部队的女军医范景阳结婚,育有四个孩子。范景阳温柔体贴,夫妻感情深厚。 然而,易耀彩心中始终挂念着家乡和那位曾经陪伴他度过艰难岁月的张凤娥。由于事务繁忙,他只能托人打听张凤娥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消息。 1953年,易耀彩终于有机会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家乡。在祭拜完父母的坟墓后,他们回到了老屋。 让易耀彩意想不到的是,张凤娥竟然还在这个家中等着他。见到易耀彩的那一刻,张凤娥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她连忙上前迎接,却在看到易耀彩身后的范景阳和孩子们时,顿时愣住了。 易耀彩也感到无比震惊和愧疚。他没有想到,张凤娥会为了他终身不嫁,独自一人守护着这个家。 面对张凤娥的解释,范景阳并没有生气,反而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宽容。 她紧握着张凤娥的手,说:“张姐姐,你不用解释,我明白你的意思,以后咱们二人就以姐妹相称。” 在老宅小住了几天后,易耀彩一家准备离开。范景阳看着忙碌的张凤娥,忍不住对丈夫说:“我们把张姐姐也带上吧,到时候在北京给她找一个工作。” 易耀彩同意了这个提议,他们又回去劝说张凤娥。但出乎意料的是,张凤娥拒绝了。她说:“我不能走,易家爸爸妈妈的坟墓还在这里,况且我还是喜欢在乡下生活。” 夫妻二人尊重了张凤娥的选择,时不时送去钱和生活物资,两人的孩子们也常常去看望她。 1953年,政府向张凤娥颁发了“革命烈士家属”的牌子,她爱惜不已,特意挂在老宅子中最显眼的地方。 1990年,73岁的易耀彩因病去世,临终前的遗愿是将他的骨灰与父母的遗骨埋在一起。六年后,张凤娥也去世了,享年81岁。 范景阳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易耀彩与张凤娥的骨灰合葬。有人对此不理解,但范景阳解释说:“张姐姐为老易执着了一生,我深感敬佩,合葬又有何不可呢。” 易耀彩终于可以在深爱的家乡长眠,而张凤娥也能和她认定的亲人永远在一起,这也算是她一生的圆满。 这个感人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也提醒我们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一切的先辈们。
开国少将回乡祭祖,见到等自己22年的童养媳,妻子却说:接她回家。 1953年
猫爷进渔场
2024-06-25 17:17:40
0
阅读:215
天高云淡
漫漫人生路,终有知己难得。黄粱一梦,真情难断千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