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情诗,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他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它以朴素而深沉的文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看似平淡,却饱含了诗人深深的无奈与哀愁。这一句是写诗人接到远方亲人的来信,信中询问他何时能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诗人无法确定归期,因此他无法给亲人一个明确的答复。这句话虽然简洁,但却包含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无法及时归家的无奈。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描绘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是他当前的处境。他独自一人在这个荒凉的地方,遭受着夜雨的侵袭,而他的内心也被无尽的思绪所困扰。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也涨满了诗人的内心。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中。而“涨秋池”的形象,既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也凸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 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秋雨转向了远方的西窗烛火。这个设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眼前的巴山夜雨所激发的。这个设想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热切期待,以及与妻子共度良宵的愿望。 诗人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这是他对未来的设想。他想象着未来有一天,他能够和亲人一起坐在西窗下,共剪烛花,一边倾诉心声,一边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这句话虽然只是一个设想,但却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深深期盼。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他设想与妻子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畅谈巴山夜雨的情景。这种想象不仅突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也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谈论起过去在巴山度过的这个夜晚,那时夜雨仍旧下个不停。然而彼时,他们或许已经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谈论过去的艰辛和孤独,分享未来的幸福和温暖。这种想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动态感,也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描绘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诗人的内心是充满情感的,他的思绪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来到未来,他的心境在夜雨中得到了洗礼和净化。 这首诗以其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实在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精巧的结构和深情的基调,使得短短四句诗文,展现出诗人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悲哀。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眼前的秋雨和想象中的西窗烛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令人陶醉。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诗歌的精巧结构和生动描绘,得以充分展现,使得《夜雨寄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6-30 11:14:25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