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座唐代古墓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一只空心的银手镯,手镯里边竟然塞着一张纸,从而,一个“惊天秘密”被揭开! (来源:成都日报) 千年古墓,惊世秘宝,而这个秘宝,竟然只是一张薄薄的绢纸,一件流传千年的佛教密宗珍品——《陀罗尼经咒》。 这张神秘的绢纸,正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密宗经典《陀罗尼经咒》。 而纸张中央,端坐着一尊手持法器的六臂菩萨,菩萨身姿挺拔,面相慈悲,刻工精湛,栩栩如生。 菩萨四周,环绕着一圈圈精美的梵文咒语,咒语排列有序,笔画流畅,与菩萨图像相得益彰。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巧妙,不仅展现了印制者高超的雕版技艺,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艺术气息。 那么,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那是在1944年,成都四川大学校园内,一处古墓群偶然被发现,考古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开始发掘。 在经过挖掘之后发现,古墓分为两组,一组为南宋时期,另一组则可追溯到唐代。 当考古人员进入唐代墓葬,开始清理随葬品时,一个惊人的发现出现了。 在唐代女性墓主的右臂上,戴着一只造型古朴的银镯。 虽然银镯已经有些残缺,镯身上的破损处,隐约可见一点异物,考古队员屏住呼吸,小心地将银镯取下。 然后他们竟然发现,银镯是中空的,里面竟然藏着东西! 众人将银镯中的异物取出,发现是一个纸卷,纸卷被细心地展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泛黄的绢纸。 绢纸薄如蝉翼,质地却异常坚韧,展开后长34厘米,宽31厘米。 纸张虽然陈旧,却没有破损,半透明的绢纸上,隐约可见纸背的墨迹。 让考古队员们惊喜万分的是,绢纸正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古朴印刷文字,文字排布整齐,字迹清晰,墨色鲜明,俨然是一幅精美的印刷品。 队员们激动地握着放大镜,仔细端详,恨不得将每个字都印在眼底。这一幕,犹如武侠小说中,人们发现了传说中的武林秘籍,欣喜若狂。 《陀罗尼经咒》是佛教密宗的重要经典,蕴含着祛病消灾、护佑平安的祈愿。 墓主生前将经咒贴身佩戴,想必是出于对佛祖的虔诚礼敬,希望借助佛力,远离病痛,消除灾厄。 而千年后,当这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不禁令人感叹古人笃定的宗教信仰,以及经咒传承的不易。 更为惊人的是,这张《陀罗尼经咒》,竟然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一张薄薄的绢纸,承载了中国印刷术的重大突破,见证了印刷工艺的千年传承。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中国,从公元3世纪晋代开始,雕版印刷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而成都印坊的雕版印刷工艺,更是独步天下,享有"宋时蜀刻甲于天下"的美誉。 《陀罗尼经咒》薄而不脆的绢纸,精美考究的字体,浓墨重彩的效果,以及精湛的雕版技艺,无不体现了唐代蜀地印坊的非凡实力。 经咒的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汗水。 这些印刷先贤们,以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推动了印刷术的革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张古朴的经咒,回望古人追求信仰的执着,重温印刷先贤的创新之路,更能感受到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纸质书籍到数字阅读,印刷工艺一次次突破桎梏,将知识的火炬传递得更远。 《陀罗尼经咒》虽然古朴单薄,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经咒的现世,再次唤醒了我们对传统印刷的敬仰之心。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件国宝级文物,让它永久流传,让古人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2019-09-06)——《手镯里的《陀罗尼经咒》:探秘唐宋成都印刷巅峰之作》的报道
--1944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座唐代古墓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一只空心的银手
论芸有事
2024-07-09 11:08:3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