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七个国家 1美国 2俄罗斯 3中国 4英国 5法国 6朝鲜 7印度 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和部署是一项国际安全的关键议题。作为一种能够横贯大洋,攻击远方目标的武器系统,它的战略意义重大。 具体而言,这种导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对敌方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摧毁性打击。其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基地、重要工业设施以及城市中心,覆盖的范围广泛。 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和射程是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据报道,现代的洲际导弹能以超过25倍音速的速度飞行,射程可达14000公里以上。 其威力巨大,一枚导弹便能够摧毁一个人口数达五万的城市。在国际谈判桌上,这种武器成为了展示国家军事实力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并威慑潜在的敌对国家。 特别是在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武器体系中,洲际弹道导弹一度占到了超过50%的比重。这种武器因其远程打击能力和巨大的破坏力而被视为战略核力量中的核心。 而所谓的“战略”,是指针对具体目标执行军事行动的能力,其中包括进攻和防守。洲际弹道导弹与战略核潜艇以及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组合。 在核力量的分布上,国土面积成为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核试验通常需要大片无人区进行,国家的国土面积直接影响其开展陆基核试验的能力。 关于洲际弹道导弹的实际操作,它的发射和飞行经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加速阶段,这个阶段的原理与炮弹的发射非常相似。导弹在这一阶段的速度相对较低,随着燃料的完全燃烧,速度逐渐提升到最高4公里每秒,由于速度低,这也是导弹最容易被拦截的时刻。 加速结束后,导弹的助推器与弹头分离,进入所谓的无推力亚轨道飞行阶段。这一阶段,导弹的轨迹类似于抛物线,逐渐上升至距地面数百公里的亚空间高度。此时,导弹开始减速,同时释放各种干扰装置,如拟态诱饵和电子战设备,以躲避敌方的雷达和卫星监测。 最后,导弹重入大气层,开始其最终的冲刺。在这个阶段,由于与大气摩擦,导弹表面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因此其设计中包括了复杂的热防护系统来保护弹头不被高温破坏。 借助重力加速,导弹的速度可达每秒7公里,即约20倍音速,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打击。整个从发射到命中的过程,通常只需半小时左右。 洲际弹道导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使用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这种技术允许一枚导弹携带多个独立目标的弹头,显著提升了攻击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多弹头技术的发展,部分源于国际核武器限制协议的影响,这些协议限制了核武器头部的总数,促使国家发展能够在不增加核武器总数的情况下提高战略打击能力的技术。 全球能够独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并不多,除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外,仅朝鲜和印度加入了这一行列。 朝鲜自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其核武器和导弹计划,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2017年11月,朝鲜成功试射了火星15号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的试射标志着朝鲜弹道导弹技术的一个重要进步,射程甚至能覆盖到美国本土。 在南亚方面,印度于2012年试射了烈火5号导弹。尽管该导弹的射程和飞行高度较低,但它的成功发射还是使印度正式进入了洲际弹道导弹的行列。相较之下,巴基斯坦、中东的以色列等国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美、俄、中国、法国这四个常任理事国能够自主研发洲际导弹外,英国的导弹则主要依赖于从美国进口。这凸显了一个事实:在这项技术上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导弹技术的具体应用上,弹道计算是核心之一。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尤其在最后阶段,导弹重返大气层,面对强烈的大气摩擦和升温,如设计不当,轨迹受影响,精准度会大幅下降。 在军事资金投入方面,以现在的物价计算,一艘装载24枚三叉戟II弹道导弹的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的造价高达609亿美元,这接近于2021年中国军费预算的三分之一。 随着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相关的防御系统也相继出现。美国为了增强自己的核威慑能力,大力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然而,研究和开发防御系统相比进攻性武器要困难得多。 直到2020年,美国才成功使用标准3海基反导拦截弹拦截了一枚模拟的东风31导弹。尽管如此,美国过去的60多次反导拦截试验中,成功率极低,仅有6次成功。俄罗斯的反导系统预计成功率也不超过20%。 参考资料:潘启龙编者. 战略威慑与打击领域科技发展报告[M]. 2019
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七个国家1美国2俄罗斯3中国4英国5法国6朝鲜7
混沌于浮云
2024-08-04 16:14:30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