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青霉素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医疗物资之一。一旦军人百姓伤口发炎感染,得不到青

洋洋爱说史 2024-09-10 18:28:16

抗战时期,青霉素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医疗物资之一。一旦军人百姓伤口发炎感染,得不到青霉素的治疗便可能很快恶化甚至死亡。欧美厂商却哄抬价格,一支青霉素的价格约等于一两黄金。   汤飞凡得知后非常难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来!   二战期间有一种被誉为“神药”的物质,它的出现能够与原子弹的重要性相媲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在现代社会,人们也称它为“长寿药”,这种药就是青霉素。   20世纪40年代初期,这种药刚问世不久,因战争的原因,对药品的需求极其迫切。   得益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在短时间内就生产了大量的青霉素。然而,由于价格昂贵,只有美军等少数势力能够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彼时的旧中国,生产力落后,还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践踏。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抗击外敌,但在医疗救治时,大量的士兵由于缺乏青霉素而死亡。   与此同时,欧美特别是美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战争开始后限制青霉素等药品的产量,导致市场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抗日战争阶段,我国需要大量的外来物资,青霉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然而,当青霉素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内地时,价格要翻出好几倍,一支甚至要用一两黄金才能换得。   1937年,汤飞凡教授还在美国学习工作。但他通过新闻报道已经了解到国内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   由于缺乏先进的医药工业,不少年轻的士兵和民众在受到创伤后,因缺乏青霉素等有效药物,不得不面临死亡的威胁。   汤飞凡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立下志愿,一定要帮助中国早日实现青霉素生产的国产化,以更好地推动抗日事业的发展。   在拳拳爱国之心的影响下,他决定放弃在美国优渥的待遇,怀着救国救民的憧憬,不远万里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然而,当他来到重庆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了。   国内不仅缺乏先进工业,就连相关实验室的条件都让他感到震惊。如此落后的条件,不要说开展试验研究,就连普通的医学工作都难以开展。   现实的困境让他一筹莫展,但强烈的爱国之心还是让他决定,将自己在美国的所有收入全部用于更新实验室的设备。   有了新设备后,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全力研究青霉素的相关理论和提取工艺。 但真正开始做以后,汤飞凡才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困难。国内没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机构,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他攻关一个又一个课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在一个重要的课题上,他却遭遇了巨大困难,在国内也找不到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一时间,汤飞凡陷入了困境。后来,在看一则报道时,他突然想到曾经在英国留学时与著名的生物学家李约瑟有学术上的往来。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给李约瑟博士写了一封信,详细讲述自己在研究青霉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希望他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让他没想到的是,李约瑟博士不仅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还送了他一些珍贵的仪器——这些试验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   经过汤飞凡教授两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培育出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霉素,为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寿命。   1947年,汤飞凡教授利用美国援华捐赠的青霉素制造设备,首次在国内生产出每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虽然产量不高,但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不少士兵的生命。   1949年10月,东北地区突然爆发鼠疫。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疫情,汤飞凡教授立刻组建团队。   在短短60多天内,他们就制造了大约900余万毫升的青霉素,不仅避免了疫情的持续扩散,还挽回了大量群众的生命。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之初,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叹息地说道:“要是汤飞凡还在,疫情绝不至于成这个样子!”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对他的评价是:“在中国,他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0 阅读:239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