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1963年国庆期间就曾经做出过调

鸿史来了 2024-09-18 17:04:41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1963年国庆期间就曾经做出过调整,不过更新之后众人却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只能看见毛主席的一个耳朵。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12月26——天安门城楼伟人画像有八个版本(下)) 最开始其实不管在我们国家还是在国际上都没有一副标准的毛主席画像,这对于以后国家方面的宣传和毛主席的形象是较为不利的,例如在许多重大的场合需要悬挂毛主席的画像,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画像,因此每个地方很有可能会挂的画像都完全不一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中央新闻局就决定拍摄一个标准的毛主席画像用于此后国家和国际上的宣传当中。想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就是需要获得党中央的审批提示,也要毛主席本人愿意配合。 因为当时毛主席的工作特别繁重,每天想要抽出一点时间进行拍照都是比较难的。最终在经过种种协商之后让毛主席抽出来一个小时参与到照片的拍摄,为了保证一次性成功,当时也找了很多国内的摄像大师。 他们提前对场地进行了准备和布置,在一个小时之内他们拍摄了很多照片。但是最后在筛选照片的时候却犯了愁,并不是由于照片太多不好选,而是在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之后,一张能用的照片都没有。 当时参与毛主席照片拍摄的一共是4个摄像方面的专家,但非常可惜的是,4个人都没有拍出来一张能用的照片。虽然拍的照片非常多,但要不是由于角度的问题,就是由于光线的问题,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之所以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其实最多的原因也是由于场地的限制。毛主席的身份是不允许他前往照相馆去拍摄的,一方面是由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毛主席的政务比较多。 但是要想拍一张满意的照片,对于场地和光线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最好就是在照相馆内才能够拍出理想的照片。事情已经成这样了,不可能再去申请让毛主席重新拍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商议之后,他们也想起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修图和抠图。 新中国建国之后毛主席的相片明显比之前多了许多,因为在许多重要的会议场合以及接见外宾和各界代表的时候,毛主席都会与他们合照。但是这种情况都是和许多人在一起,并没有单独的照片,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抠图。 而在当时众人经过商议之后一致想到了陈石林,因为在照片后期处理方面,陈石林绝对算得上是顶尖人才。之前陈石林一直在香港工作,后来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陈石林就希望能够回到国内效力,毕竟当时周总理对社会各界优秀人士都发出了邀请。 回国之前陈石林决定办一件大事情,那就是专门从众多毛主席照片当中选出了其中一个制作出了毛主席的肖像画,并且在香港许多书店进行发售,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的画像非常受欢迎,刚刚开始没过多久就就被卖光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在能力还是经验方面,陈石林都是最为合适的。接到任务之后,陈石林也没有任何的推脱,他知道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身上的责任感,第一时间就把所有有关毛主席的照片全部找了出来,从中进行挑选。 最终选出了一张毛主席在1950年6月份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也是一个合照,当时照片当中一共是8个人,除了毛主席之外,另外7个人都是战斗英雄以及劳动模范。经过上级领导同意之后,陈石林就准备开始了抠图。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所以这个工作还是非常艰难的。经过了多次调整和手法的改变之后,陈石林成功的将毛主席像制作了出来,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看到照片的时候都非常满意。后来这张照片也就成为第1张毛主席的正式肖像画推向了全世界。 之所以只能看到毛主席的一个耳朵,也是由于拍摄的合照是角度的问题,但依然能够看到毛主席身上散发出来的庄严和气势,另外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其实都是画师手绘的。 之所以不用照片,其实也是由于照片本身材质的限制,因为毛主席像挂上去之后就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要保证毛主席的画像不能出现色差和其他细节方面的改变,种种条件限制,只能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现。

0 阅读:54
鸿史来了

鸿史来了

军情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