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逃到美国的“宁夏王”马鸿逵,300斤的他挺着草包肚,头戴小白帽,躺在花

洋洋爱说史 2024-09-18 17:31:24

1956年逃到美国的“宁夏王”马鸿逵,300斤的他挺着草包肚,头戴小白帽,躺在花重金打造的西北式土炕上,靠着在西北搜刮来的8吨黄金,在异国他乡依然过得像个土皇帝。   1970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宁夏王”马鸿逵,在异国他乡的病榻上,艰难地挣扎坐起。 他紧紧握住身旁四姨太的手,口中反复呢喃着:“回去……我必须回去……”   想当年,他满怀憧憬地踏上美国的土地,本以为能够在这里重新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享受无尽的奢华与荣耀。   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那一天,在洛杉矶的一角,“宁夏王”马鸿逵走完了他的一生。 尽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曾嘱咐妻子要将他的遗骸送回家乡,但最终还是被埋葬在台湾省台北三张犁回教墓地。   1892年,马鸿逵出生于甘肃的一户显赫之家。 他的父亲是在西北地区大名鼎鼎的马福祥。   早在年轻时期,马鸿逵就加入了同盟会,他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反清活动,渴望为国家和民族带来新的希望。   随后,他踏入甘肃陆军学堂,接受严格而全面的军事训练,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未来辉煌的军事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马鸿逵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例如成功围剿白朗等战绩,这也使他迅速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可,并授予他陆军少将的军衔。   军阀混战时期,马鸿逵先后依附于冯玉祥和蒋介石两大势力巨头之下。 这种“墙头草”的做派让蒋介石颇感不满。   凭借着“灵活”的交际手腕和敏锐的政治嗅觉,1933年,马鸿逵正式登上了宁夏省主席的宝座,这一坐就是十七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仅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更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如开设银行、发行纸币以及垄断毒品交易等,积累了大量的私人财富,因此被当地人私下里尊称为“土皇帝”。   然而,权力的背后常常伴随着无尽的贪婪。 马鸿逵亦是如此,一旦掌握实权,他便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民众财富。 自那时起,宁夏百姓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   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马鸿逵不惜血本摊派重税,强征壮丁来扩充军队,以至于宁夏的军队人数激增到近十万人。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维持自己的权势,最终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马鸿逵意识到自己的灭亡已近在咫尺。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选择了将军权交给儿子,而自己则仓皇逃往台湾避祸。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的日子并不如意。早就没有了昔日的威望,因而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无奈之下,马鸿逵决定离开台湾,另寻出路。 他谎称前往美国就医,但实际上他却带着巨额的黄金定居在了洛杉矶。   马鸿逵在美国度过的日子,宛如一场绚烂却虚幻的梦境。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几房姨太太,美丽温婉,与他共度了无数欢声笑语的时刻。 然而,随着年华逝去,这些姨太太们在他的晚年却选择离他而去,追寻各自的生活。   更令他痛心的是,子女们为了金钱利益,竟然不惜将他告上法庭,亲情在财富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家庭纷争接连不断,让马鸿逵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同时,长期以来的奢靡生活方式也严重侵蚀了他的健康。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缠身,他不得不依赖大量药物来维持生命。病痛无情地折磨着他,使他的生活质量急剧下滑,往日的威风与活力渐行渐远。   在这个遥远的国度,马鸿逵深陷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身边再无亲人的陪伴与关怀,唯有无尽的病痛和凄凉相伴。   他开始深切地怀念故乡,但他没想到的是“回家”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竟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马鸿逵一生起伏跌宕,从权贵之巅跌落至流亡异乡。 他昔日的显赫与尊荣,建立在剥削民众、滥权妄为的基础之上;而晚年所遭受的孤寂与冷落,正是其昔日恶行种下的苦果。

0 阅读:6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