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工地老板收留一位聋哑老人还按时给发工资,6年后,老人与家人团聚,临别时工地老板不仅为他结清十余万工资,还倒贴路费送他回家,老板说:“除了生活费,工资我都帮他存着。” 工地上,工人们正加紧施工,争取尽快完工。工地负责人林有威站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忙碌的工人们,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的目光落在了远处正在搬运建材的林大身上。这个年近七旬的聋哑老人,已经在工地上默默工作了整整六年。林有威还记得当初收留林大时的情景,没想到转眼间竟已过去这么久。 "工程马上就要完工了,林大该何去何从呢?"林有威喃喃自语道。这个问题像块石头一样压在他心里,让他夜不能寐。 林大虽然年纪大了,但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这些年来,他不仅勤勤恳恳地工作,还和工友们打成一片。 虽然不能说话,但林大总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时候是一个微笑,有时候是一个手势,慢慢地,大家都学会了"林大语"。 林有威叹了口气,走出办公室。他知道,作为一个聋哑人,林大在外面的世界会面临很多困难。 工地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家都习惯了林大的存在,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交流。但外面的世界可不会对一个老人这么宽容。 接下来的几天,林有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列出了几个可能的选择:送林大去养老院、带他去新的工地,或者帮助他寻找家人。 养老院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林有威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林大需要的不只是照顾,还需要理解和陪伴。在养老院里,他可能会感到更加孤独。" 带林大去新的工地?林有威摇了摇头。虽然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他心里清楚,其他工地未必愿意接收一个年迈的聋哑工人。再说,林大年纪也大了,不可能一直在工地干活。 就在林有威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林大有时会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虽然林大不能说话,但有时候他会指着远方,眼里带着一丝怀念。"也许,帮他找到家人才是最好的选择。"林有威心想。 想到这里,林有威决定先和工友们商量商量。他把工地上的几个核心工友叫到了办公室。"大家都知道林大的情况,"林有威开门见山地说,"工程马上就要完工了,我们得想个办法安置他。" 工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我有个亲戚,前几年走丢了,后来就是通过网上寻人找回来的。"一个年长的工友说道,"也许我们可以试试?" 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尽全力帮助林大寻找家人。"那好,咱们就分工合作,一起帮林大找家。"林有威拍板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有威和工友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寻亲计划。很快,寻人行动就开始了,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寻人启事。 发布信息后的头几天,林有威和工友们轮流值班,随时准备接听可能的认亲电话。他们密切关注各个平台的反馈,希望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说起来林大能在工地上工作也是个意外。 几年前有工友注意到一个蹒跚走路的老人。这个老人看起来很是可怜,衣服破破烂烂的,背上还背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看着老人弯腰捡起地上的易拉罐,小心翼翼地放进麻袋里,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大爷,天这么热,您歇会儿吧。"工友走上前,想和老人说说话。可老人似乎没听见,继续自顾自地捡着废品。 工友又喊了几声,老人还是没反应,这时他才意识到,这位老人可能是个聋哑人。工友轻轻拍了拍老人的肩膀,老人这才抬起头。 他用手比划着,指了指工地,又指了指老人,想表达"要不要去工地休息一下"的意思。工友领着老人进了工地,给他倒了杯水,又找了些面包。 工友看他可怜,心想不能就这么让老人回去受苦。于是他们一合计决定先让老人在工地住下,等想到更好的办法再说。 就这样,老人留在了工地。后来林有威承包了这里的工程,也没有赶老人走,还给老人安排点活干。 虽然生活还是简单,但比起以前流浪的日子,简直是天堂。林有威和工友们也渐渐把老人当成了家人。 一晃眼几年过去了,也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寻人启事发布后,林有威和工友们都忐忑不安。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散布消息,希望能找到老人的亲人。 "喂,请问是在找一位老年聋哑人吗?"一个电话打来,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方言的男声。林有威一下子来了精神,"是的,请问您是......" "我叫何强,是从重庆打来电话的。我在网上看到了你们发的寻人启事,那个老人,很像我失踪多年的四叔。" 林有威的心跳加速了,"真的吗?您能详细说说吗?""我四叔背上有一处烧伤的疤痕,右手食指因为意外受过伤,所以比其他手指短一些。" 林有威和工友们赶紧确认,这些特征都和老人吻合。何强迫不及待地说要立刻赶来认亲。很快何强就到了,他一眼就认出了老人。 确认了何强和老人的亲属关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何强感谢着林有威和所有工友。"要不是你们,我四叔可能永远回不了家。"
2016年杭州工地老板收留一位聋哑老人还按时给发工资,6年后,老人与家人团聚,临
洛风阐社会
2024-09-22 20:53: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