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对中国夫妇不顾周围人的非议,收养了一个4岁的日本孤儿,他们含辛茹苦

碎舟趣事 2024-09-29 14:12:35

1945年,一对中国夫妇不顾周围人的非议,收养了一个4岁的日本孤儿,他们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40年后,这位日本养子重返故土后,竟与养父母断绝往来。养母脑溢血卧病在床,心心念念着他,可他依旧拒绝探望,着实让人心寒。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文章内容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全部赘述在文章末尾。)   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哈尔滨这座饱经战火蹂躏的城市,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街道上,人们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但城市的伤痕仍然清晰可见。   在这座正在缓慢恢复的城市里,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过着平凡而艰辛的生活,赵凤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推着老旧的三轮车去菜市场进货,然后在街头摆摊卖菜。   李秀荣则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虽然生活不易,但他们依然满怀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一个平常的傍晚,赵凤祥收摊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垃圾桶旁发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   走近一看,是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蜷缩在垃圾堆里,浑身脏兮兮的,衣服破烂不堪,赵凤祥本想问问孩子的家在哪里,谁知道孩子张口就是一串听不懂的话——日语。   赵凤祥愣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因日军侵华而死去的父亲,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怒火,可是,当他看到男孩那双清澈而无辜的大眼睛时,心又不由自主地软了下来。   经过短暂的挣扎,赵凤祥最终决定把这个日本遗孤带回家,李秀荣听完丈夫的讲述,叹了口气说:“都是可怜人啊,”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叫赵连栋。   他们原本想把孩子的身世保密,但赵连栋一开口就是日语,很快,他们收养日本遗孤的消息就在邻里间传开了。   从那天起,赵家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邻居们对他们指指点点,有人骂他们是“汉奸”,有人说他们忘记了日军的暴行,赵凤祥和李秀荣顶着巨大的压力,依然坚持抚养赵连栋。   他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赵连栋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说中文,他努力融入这个家庭,对养父母十分孝顺。   外界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轻,有一次赵连栋被其他孩子欺负,李秀荣去为他讨说法,却被人推倒在地,导致流产,这件事对赵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赵凤祥和李秀荣商量后,决定离开哈尔滨,搬到李秀荣的老家河北生活,他们希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赵连栋能够远离歧视,健康快乐地成长。   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安宁,当李秀荣的父母得知她收养了一个日本遗孤后,勃然大怒,当场和她断绝了关系,李秀荣伤心欲绝,但她并没有放弃赵连栋。   她咬紧牙关,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岁月如梭,转眼间赵连栋已经长大成人,他娶妻生子,工作稳定,生活幸福美满。   上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逐渐回暖,两国开始了一系列友好交流活动,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计划是帮助日本遗孤寻找亲生父母。   尽管对养父母心存感激,但赵连栋内心深处始终有个疑问:我的亲生父母是谁?带着这份好奇,他踏上了寻根之旅,先是回到哈尔滨确认身份,然后远赴日本寻亲,这一去就是三个月。   在日本,赵连栋得知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的真名叫野坂祥三,父亲曾是一位地位不低的军官,这个发现让他既兴奋又困惑。   回到中国后,野坂祥三(原赵连栋)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频繁与日本的亲人联系,对李秀荣的关心却逐渐减少。   终于有一天,野坂祥三向李秀荣宣布,他决定带着妻儿移居日本,他承诺会经常回来看望养母,但李秀荣心里清楚,这个承诺恐怕难以兑现。   果然野坂祥三一家搬到日本后,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少,李秀荣起初还经常给他写信,诉说思念之情,但得到的回复寥寥无几,渐渐地,野坂祥三的音讯全无,仿佛人间蒸发。   岁月无情,李秀荣的身体每况愈下,2005年,她因脑出血瘫痪,不得不长期卧床,女儿赵连琴日夜照料,但李秀荣心里始终惦记着远在日本的养子。   她常常喃喃自语:“连栋啊,你怎么还不回来看看我?”赵连琴多次尝试联系野坂祥三,恳求他回来看望养母最后一面。   电话那头的野坂祥三态度冷淡,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有一次赵连琴忍不住质问:“你还有没有心?”野坂祥三沉默片刻,只说了句:“我是野坂祥三,不是赵连栋,”然后挂断了电话。   李秀荣在病榻上苦苦等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等到养子的归来,她带着遗憾和思念,永远闭上了眼睛。  看完此文章之后,各位看官们如果有什么类似的经历与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 来源: 《1944年,中国夫妇收养一名日本遗孤40年,后来怎么样了?》新浪网-世界华人周刊

0 阅读:62
碎舟趣事

碎舟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