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1945年,鬼子投降,全国放鞭炮,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这场大战,把好多家庭拆得七零八落,不少人连命都搭进去了。日本兵跑了,留下不少小娃娃成了“没人要的宝贝”。赵凤祥和李秀荣这对夫妻,就捡了个日本小孤儿回家,跟养亲儿子似的。 古人说了:“同情心,是善良的开始。”(别笑,我真不是乱改孟子的话)这夫妻俩,心比炭火还暖,顶着村里人的白眼和骂名,愣是把这日本小子当宝。为啥?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没错,错的是战争。 那年冬天,东北冷得能冻掉下巴,赵凤祥回家路上,听见雪地里“呜哇呜哇”的哭声,跟小猫叫似的。一瞧,嘿,一小日本娃娃冻得跟冰棍似的。小家伙见他,叽里呱啦说了一堆日语,赵凤祥愣是没听懂,但看那眼神,知道是求救呢。二话不说,抱起就走,跟救小猫似的。 李秀荣一看这突然冒出来的“小客人”,愣了一下,但马上母爱泛滥,给娃娃换上暖和衣服,还生了炉子取暖。两口子一合计,干脆收养了这日本小子,取名赵连栋,教他中文,还让他别跟人说自己是日本人。结果,这秘密跟风似的传开了,村里人骂他们是“汉奸”,都不跟他们来往了。可赵凤祥夫妇心里跟明镜似的,孩子是无辜的,得给他个家。这事儿,干得既勇敢又有点“二”,但咱得说,他们心里有爱,有温暖。时光荏苒,赵连栋那小子一晃眼就长大成人了,中文溜得跟母语似的,还娶了个中国媳妇。但他心里头啊,老有个念头像狗皮膏药似的贴着——找自个儿的亲爹亲妈。直到1972年,中日俩国握手言和,日本遗孤这事儿才被翻出来说。赵连栋一听,激动得跟中了彩票似的,立马打包行李奔日本去了。临走前还跟养父母打包票,说不管找不找得到,都会回中国这个家。结果这一走,就成了最后一面。 到了日本,嘿,赵连栋还真找到了他亲爹,还是个退役的日本军官。这下好了,他直接改名换姓成佐藤正雄,跟中国那点事儿似乎就彻底拜拜了。养母李秀荣一听这消息,心里跟刀割似的,想联系他吧,愣是联系不上。更惨的是,几年后李秀荣自个儿也病倒了,瘫在床上动弹不得,就盼着亲人能陪在身边。她啊,想尽办法找赵连栋,可每次都是石沉大海,连个响儿都没有。这盼啊等啊的,把老太太的心都给熬干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日本遗孤里头还有挺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呢。比如王九德(福地正博),他在养父母家享福长大,最后决定扎根中国;还有杜冬梅(盐原初美),虽然身体受过罪,但愣是熬成了名医,还时不时回去看看养父母。这些故事啊,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这玩意儿,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纯粹得很!李秀荣在病榻上翻饼,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满脑子都是她那远走高飞的儿子赵连栋。她老琢磨着,哪天赵连栋能领着一群小崽子,风风火火地闯进门来,跟拍电影似的。可惜啊,这画面儿,就跟彩票中大奖似的,纯属做白日梦。一到晚上,她就开始翻旧账,想起那个能把人冻成冰棍的冬夜,赵连栋那小子缩成个球儿,在雪地里打滚儿。那会儿她和老伴儿,那叫一个铁了心要把他当宝。“虽然不是亲生的,但咱们就是一家子,得互相帮衬着。”这话她天天挂嘴边,现在成了最戳心窝子的遗憾。 岁月不饶人,李秀荣的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可心里那团火,愣是没灭。突然有一天,从日本飘来一封信,打开一看,嘿,赵连栋的手笔!信上说:“老妈子,我这才反应过来,您和我爸对我多重要。虽然我在国外混日子,但你们的爱,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我当年不懂事,做了错事,您多担待。等我哪天能赎罪了,一定回去给您磕头。” 这封信,来得比迟到的公交车还晚,但好歹让李秀荣心里暖了那么一丢丢。虽然赵连栋人没回来,可那份悔意和愧疚,她算是收到了。说不定,这就是最好的安排——人各一方,心却紧紧相连,跟绑一块儿似的。赵凤祥和李秀荣两口子,还有那些捡了日本娃娃当自己孩子养的中国家庭,简直是人性界的大明星,闪瞎人眼的那种。那时候吧,世道乱糟糟的,可他们愣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啥叫真正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心里还能装下全世界”。就跟老子说的似的:“最高级的善啊,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还不争不抢。”(《道德经》里的话,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爱心爆棚的精神,跟不老传说似的,到现在还亮堂堂的。 现在啊,世界这么大,啥人啥事儿都有,咱们更得把这不分国界、不管肤色的大爱精神给发扬光大了。不管是对邻居老王,还是地球村里的大事儿小情,咱都得有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这样,地球村才能和谐美满,大家手拉手跳舞嘛。所以啊,咱们自个儿先动起来,正能量满满地传出去,让这世界因为咱们的存在,多几分温暖和色彩。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
艾克话社会
2024-10-13 10:00:00
0
阅读:1